在小王村,提起脱贫户王英山,村民都说老汉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日子过得很节俭。
但节俭,并不是王英山的本意。“过去钱难挣,现在钱难花。”今年92岁的王英山说,“到了这个年纪,钱也不是万能的。”算收入,王英山每个月有低保金、养老金、高龄补贴、土地流转费、退耕还林补贴等,加起来也有1000多元。但因年老体衰、腿脚不便,花钱倒成了件难事。
每当流动商贩的喇叭响起时,王英山就赶紧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往外挪。时间久了,好心的商贩总是多停留片刻,因为他知道自己售卖的馒头、方便面等,是这位老人的一日三餐。爱热闹的王英山现在也很少到村里文化广场上找那几个老伙计,一方面因为腿脚不便,更主要是身上的衣服自己没能力经常洗换,难免有味,怕人嫌弃。
王英山也有儿女,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是儿女不孝顺,而是实在没办法。”王英山说,大女儿嫁得远,今年也将近70岁,目前卧病在床;二女儿前两年因病去世;儿子患有胃溃烂,还需要别人照顾。现在,老人还时常牵挂着孩子们,还想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们看病。
小王村曾是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于2018年脱贫。2021年,杨芳作为新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用一周的时间,对全村基本情况摸了一次底,得出一个结论:小王村空心化、老龄化极为严重。
“小王村户籍人口417户890人,但实际常住人口只有120户232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到45%。”杨芳说,全村像王英山这样的“两无”(无人照料、子女无赡养能力)老人及失能、半失能残疾人有18户22人。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小王村“关爱服务站”内,护理员正在为老人们洗衣服。
对于像王英山这样的老人来说,“两不愁”的保障水平,不能单靠收入来衡量,也不能单靠增加收入去提升。“这些群体生活能力弱,存折上的钱变不成一日三餐,也变不成干净暖和的衣服。”云州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尚谦说,必须要把这些群体的困难作为硬骨头来啃,巩固他们的收入,拓展提升他们的生活保障水平。
为此,云州区对全区农村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60周岁以上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经济、生产生活、健康等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以高龄、特困、失能、残疾等为主的农村留守老人信息档案,并根据年龄、家庭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等进行分类建档立卡,定期更新,实现动态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区共统计出农村“两无”老人1096人。
这个数据,也引起了大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调研和研究发现,农村‘两无’老人也是全市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的重点难点,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解决这部分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大同市委常委、副市长龚孟建介绍,常规的帮扶措施已经难以解决农村“两无”老人的生活困难,大同市把农村养老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起来,探索实施农村“ 颐养工程”。
2021年下半年,大同市出台《农村“颐养工程”实施方案》,针对农村“两无”老人等极易返贫致贫的特殊群体,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用针对性养老服务解决他们保障难、健康难、关爱难等难题。
“颐养工程”成为大同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之举。相比于传统的农村养老工程,“颐养工程”服务对象更为聚焦。“服务对象针对60周岁及以上的无生活自理能力且子女无法照料或无赡养能力的特困人员、低保户、防止返贫监测户等,和7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等。”大同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志海介绍时,特别明确:子女有赡养能力的要以子女赡养为主,防止“颐养工程”福利化。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