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王英山早早起床,迎接一位特殊的“客人”。不一会儿,小王村村民白福芝,一手拎着饭盒,一手拎着包袱,来到王英山的家里。
打开饭盒,一碗小米粥、一碟凉菜、一个大包子;打开包袱,里面装着洗干净的衣物,那是前天从王英山家中拿走的几年未洗过的脏棉袄、脏被罩。
“赶紧趁热吃,手好点了吗?你要的药我给你带来了,一次一片,一天三次,饭后再吃。”说话间,白福芝从兜里掏出一瓶药。“吃完后把饭盒收好,我一会儿过来拿。”来不及寒暄,白福芝启动了电动三轮车,车厢里还有其他17户“两无”老人的早餐和洗干净的衣物等。
白福芝是小王村“关爱服务站”聘请的工作人员。2021年9月,小王村在村委会内成立该服务站,用村级光伏电站收益开发5个公益岗位,专门为村内18户 22位“两无”老人提供服务,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
走进服务站,刚刚结束早餐配送工作的厨房内正在准备午餐食材;洗衣室内两台洗衣机嗡嗡作响,旁边堆满了老人们待洗的衣物;两位工作人员拿起扫帚,正准备前往老人家去打扫卫生……老人不用出门,服务进到家门,这就是大同市“颐养工程”的“小王村模式”。
“按时吃上健康营养的饭菜,能够穿上干净暖和的衣物,屋内居住环境整洁有序,这些小事对于这些老人的生活来说都是所想所盼的大事。”杨芳说,服务站成立以来,服务内容紧紧围绕老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难事、急事,用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今年春节,小王村脱贫户任建兵家终于迎来了拜年串门的村民。任建兵家里6口人,儿子儿媳智力存在障碍,两个孙子在读小学,任建兵虽然已经76岁了,但依然是家里的“顶梁柱”。脱贫攻坚期间,村里为其全家办理低保、残疾补贴等,全家收入近5万元。“虽然有钱,但自己年纪大了照顾不过来,吃的穿的也都不讲究,屋里脏兮兮、臭烘烘,村里人来了连坐的地方也没有。”任建兵说,自从村里办了“关爱服务站”后,一日三餐顿顿不落,两个孙子的个头也蹿了起来。屋内屋外干净整洁,今年春节,来串门的村民络绎不绝。
贴心的服务,切实改变着 “两无”老人们的生活面貌。翻开《大同市农村“颐养工程”实施方案》,里面明确了6项服务内容:助救服务、助餐服务、助医服务、助洁服务、助购服务、助娱服务。“对于这些老人来说,送钱送物不如提供好服务。”谢志海介绍,帮就要帮到实处,帮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敬老恤孤仁政好;善养孝亲感党恩”。这副春联,是10余位居住在云州区瓜园村“关爱服务中心”的老人们自发找人写的。今年80多岁的郭翠花老人说,自从搬进中心,“铺的棉、盖的棉,天天就像过大年……”
与“小王村模式”不同,瓜园村把村委会闲置房屋改造成一个小型的“养老院”,全村10余位老人集中搬迁到“养老院”居住生活。“在这里能够为老人们提供餐饮、保洁等10项常规性服务。”尚谦介绍,“关爱服务中心”为老人们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还与镇卫生院合作,邀请医生定期来给老人检查身体,老人们若突发疾病,“关爱服务中心”会紧急将其送往县级以上医院诊治。
虽然县城的养老院条件更好,但郭翠花更喜欢自己村里的“养老院”。“年纪大了哪儿都不想去,在这里住的都是乡里乡亲,想回家看看时抬脚就到,在这里更自由。”郭翠花说,在这里吃穿不愁,还有人照顾,每天和老姐妹们说说笑笑,简直像住进了“幸福院”。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的志愿者到坊城新村“关爱服务中心”打扫卫生。
在实施“颐养工程”中,大同市充分考虑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共确定了6种服务模式: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可安排入住集中供养机构,探索建立吸纳低保或低保边缘老年人入住集中供养机构的补贴制度;日间照料,对有一定自理能力、子女日间不便照顾的老年人,进行日间照料;定期巡访,组织队伍开展助医、送餐、保洁、救治、陪护等服务;结对帮扶,探索建立市县成熟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对农村颐养服务站进行结对帮扶机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专业服务支持;邻里照护,发挥村级党员、先进模范、星级文明户示范作用,通过志愿服务、结对照护等方式对孤寡老人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对年龄较大、有入住意愿的非特困人员,可帮其联系社会养老机构吸纳入住……
“基层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模式,群众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服务。”谢志海介绍,无论何种模式,都要确保建成一个用好一个,让“颐养工程”真正成为大同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抓手。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颐养工程”找准服务保障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