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堰泾“幸福老人村”属于干部领导型互助养老模式,即村干部通过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并主导互助养老服务的运作过程。资金来源于各级政府财政补贴、村集体收入、社会慈善募捐等。
2014年,当时35岁的村民蒋秋艳回到农村,建起了互助养老社区。2015年,她租下周围9户人家的10处农宅,改造成收住老年人的场所。
2016年2月,上海叶榭社区堰泾长者照护之家正式试运营,8个月的试运营后,2016年10月9日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总投资450万元,由3位发起人出资。“幸福老人村”试运行以来受到社会公益组织、爱心单位及个人等各方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幸福老人村”在完整保留农村老宅原样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内部设施改造和功能植入,在市郊乡村建设一座“更接地气”的养老社区。在运营模式、选址和出资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尝试。堰泾村这些房屋设施,以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为主,主创者将农民闲置下来的宅基地住房租用下来,按照日金折算,也为出租者提供了一个增收途径。
湖北赤壁曙光合作社模式
能人带动型养老指的是由村庄中有能力有影响的人发起并组织,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兴办的老年人互助事业。资金由村“两委”拨款、会费以及社会捐赠等。主要特征是自治性强,充分发挥老年人力量。比较典型的是湖北赤壁曙光合作社。
在湖北省农村地区的60岁以上老人中,大多数是留守老人。由于缺乏劳动力,田地大多处于抛荒、半抛荒状态,伴随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留守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赤壁市曙光农业合作社理事长余曙光提出了“合作社+农村互助养老”的设想。
2017年11月,余曙光先后投资20多万元,把合作社闲置的厂房进行刷新,添置了床具、被套、床单等物品,还购买了音响等设备,将村里的留守老人进行登记,签订入院协议,曙光合作社养老中心正式启用。合作社建养老院,农民可以流转土地冲抵部分养老费,老人入住养老院后集中供养。每人每年花费6000多元,土地流转费户均2000多元,4000元缺口则由老年人在合作社的有偿劳动解决。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可参与养猪、养鸡、种菜,也可照看其他行动不便的老人。工作按照工分计算,按月结算冲抵养老费,再附以农村养老金、粮食种植补贴等。
(作者系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上海堰泾“幸福老人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