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睁开双目,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们在将来的某一天必然会走向衰亡,这是一切生命都不可违背的定律。

即使是所谓的长寿,也不过是延缓了那一天的到来罢了,可我们在真正的衰亡到来之前,身体会先意志一步一步地变得衰老。

青春难留,芳华易逝,等到年老以后,我们又该如何迎接衰亡?

找个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一个人默默地等待,亦或是约上三五好友,一起享受人生最后的安逸?

而在1997年,几位上海老人还真这么做了,他们拉上了几位好友,一块选择了抱团养老

1997年,总共五十多位老人为了能够一起养老,通过集资买下了一栋双层小楼,在这里,他们在一块相互照应,相互陪伴,其乐融融,享受生活,纷纷表示比住在自己家里还要自由安逸。

然而啊,时间是一匹永远不会停下飞驰的骏马,一晃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曾经住在这栋楼里的老人都纷纷相继离开。

直到2017年3月2日,最后一位留在这栋楼里的九旬老人也依依不舍地搬离了这里,至此,这样一栋初衷只为养老的小楼最终关上了大门。

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呢?而在最终,这栋承载了五十多位老人美好回忆的小楼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这还得从头来讲。

01 观念不和,何去何从?

在上个世纪末,上海有一位名叫浦逸敏的老人遇到了一个让她十分苦恼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几乎所有老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那就是自己的观念、习惯、作息等等与自己的儿女起了冲突

虽然说我国传统观念便是“百善孝为先”,儿女们为了赡养老人,通常都会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方便照顾,可老人们操劳了大半辈子,只是为了让儿女们过的舒服一点,眼下看着自己成了儿女的累赘,他们的心里会好受吗?

浦逸敏喜食清淡,每天只是简单吃点青菜,可她的儿子却与她正好相反,两人一向是吃不到一个碗,或许表面上看并无大碍,可时间一旦久了,难免会让人感到束缚

而且,浦逸敏儿子家也不够宽敞,她的儿子为了让她得到良好的睡眠,通常会选择牺牲自己,把床铺整理出来给母亲睡,自己则是在沙发上挤着对付。

经常睡沙发导致浦逸敏儿子的精神状态比之前更加萎靡,浦逸敏看在眼中疼在心里,若是这样也就罢了,可偏偏浦逸敏的儿子非常孝顺,一句怨言也没有,反而还经常安慰她,这更让浦逸敏心疼。

她时常心想,若是有一栋其他的房子就好了,这样她就可以搬出去住,不用麻烦儿子了。

想法固然是好的,可真要实现又哪有这么容易?

如果出去住,肯定是得离儿子家近一点的地方,这样才能避免儿子担心牵挂,可要想住得近,就只能选择市区,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她又上哪去找这么一大笔资金呢?

这下子,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

然而,事情的转折总是来得那么的猝不及防。

1997年的某天,浦逸敏偶然间发现了一则房屋出售的广告。在上海嘉定外冈的葛隆村132号有一栋双层小楼,前身为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但因为某些原因,他们决定搬迁,于是这栋小楼便空了出来。

而因为这房子在乡下,又没有保养好,整体比较破旧,所以这栋占地200平米的双层小楼的售价只要5万元。

浦逸敏的心脏顿时扑通扑通的剧烈跳动了起来,她想要买下这栋楼,拿来给自己养老。

考虑到这栋楼内部实际面积很大,她自己一个人肯定是用不了这么多的,再加上为了给这栋楼增添更多些烟火气,浦逸敏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们。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老板眼中的好员工,对象眼中的好伴侣,儿女眼中的好父母等等,或许,也就只有在真正的好朋友面前才不会感受到拘束吧。

况且,大家相互也有个照应,儿女们会更放心。

说干就干,浦逸敏联系了自己的老朋友们,巧的是,这些朋友们早就有类似的想法了,只是苦于没有条件,谁不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于是有很多人都赞成浦逸敏的想法。

考虑到以后是一起吃一起住,于是,这群老人们决定采用“众筹”的办法买下这栋楼。

最终,她们筹到了这笔钱,在收到的筹款里,从10元,50元,到100元,甚至还有人募捐了3000元。募捐的人里不仅仅有以后要一起住的老人,更有一些本来就没有打算住进这栋楼的老人,他们慷慨解囊,只为帮走过了大半辈子的老朋友们圆梦。

02 互帮互助,其乐融融

买下了这栋楼以后,老人们个个都是充满干劲,活力十足。

为了让以后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他们一起商量着修缮了这栋楼,换地板,搭灶台,修厕所,隔出卧室,修缮门窗,每个房间也按照各人的想法一步步的调整。

终于,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以后,这群为生活,为儿女操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们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

这栋楼被大家集体命名为慈舟养老院,寓意为慈舟共济,但因为里面的床位并没有到达养老院的标准数量,所以挂在外面的牌子上只是写着“慈舟养老院筹建办”的字样。

在住进去之后,考虑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兴趣习惯,作为发起者,浦逸敏给这个养老院制定了一些规则

首先,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钞票,所以第一项规则便是关于费用问题。刚开始,每个老人每月都会上交一百元作为养老院的日常开支。因为浦逸敏力行节俭,很多老人也习惯了清贫的生活。

为了更加节俭,他们甚至找人在养老院的附近为他们打了口井,自己种菜,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社会给他们捐助了生活用品,再加上大家都节俭度日,长时间下来,他们存下了不少的钱,而这些存款最后都被大家捐给了红十字会等机构,光是2008年汶川地震时,慈舟养老院就向四川灾区一次性捐献了6万元。

接着,是对于生活的规划,大家要在规定的时间吃饭,散步,收拾家务等等,平时需要用到的生活物资,由各位老人轮流去买或者靠子女来送。

如果有人生了病,浦逸敏会给他开药,其他老人则会帮忙做饭、洗衣、端水等等,生活倒也愉悦和谐。

这群年过半百的老人们就像是现如今的大学生们一样过起了属于自己的“宿舍生活”。除了平时在楼里享受悠闲,大家每隔一段时间还会进行旅游活动,更有不少老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

浦逸敏原本是一位中医,在住进了这栋楼后依然闲不下来,每隔一段时间便会为附近的村民进行义诊,到后来,她甚至还被村民们奉为“活菩萨”。

而通过渐渐地相处,葛隆村的村民们也接纳了这群老人,因为这些老人基本上都受过教育,里面有医生、会计、工人等吃过国家饭的人,非但没有对村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反而经常帮助村民。

古人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于是,这一来二去的,村民们自然平时也就对养老院十分的照顾和关注。

有一次,养老院一位老大爷突发冠心病,幸亏村委会干部赶到,将老人送往了最近的医院才使老人脱离了危险,后来的几年里也陆陆续续发生过类似情况,全靠热心的村民帮助才将老人送去了医院。

附近的孩子们也喜欢上了这么一大帮子慈祥的老人,时间久了,小孩子中要是有人放学回家发现父母还未下班,就会一起相伴到养老院去玩。

而老人们也很喜欢这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有时有路过的人甚至分不清这里到底是“养老院”还是“幼儿园”。

靠着社会的帮助,养老院的设施也不断地完善着,陆陆续续的也迎来了不少其他的老人。

虽然,慈舟养老院从最开始到规模壮大也算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大家在这里过得都可以称得上是愉快,最关键的,他们得到了一种感觉,这是一种不用依靠儿女,只靠自己的力量也能活的很好的感觉,这令养老院的很多老人都发自内心的感到一股骄傲和自豪

人类是群居动物,人多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但随着人数的增多,各方面的矛盾也开始渐渐滋生。

03 人数增多,矛盾滋生

因为和村民之间关系和睦,有一位叫做刘彩珍的村民自告奋勇来为老人们烧饭做菜。但浦逸敏却常常表示刘彩珍烧饭油倒太多,很浪费,久而久之,弄得刘彩珍十分尴尬。

有的老人退休金比较多,他们来之前过习惯了舒服日子,而浦逸敏的节俭态度与他们产生了冲撞。

他们认为,现在退休金水平上去了,没必要为了一吨水一度电的抠抠索索,斤斤计较。

而浦逸敏不仅认为,与其改善生活,不如把钱省下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还要从大局考虑,认为如果为了一部分人的生活而提高生活费的标准,那么必然会导致另一部分人的离开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些老人实在是无法适应这样清贫的生活,在经过了好几次的沟通以后,他们只能选择离开了这里。

除此之外,老年人身体脆弱这一面也开始渐渐暴露,刚开始老人们的身子骨还算是硬朗,不仅能照顾自己,还能照顾别人。

可时间久了,这些老人们或多或少都开始患上了老年病,有的看不清路,有的胸闷气短,自理能力大幅度下降。

再加上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条件更好的养老院如雨后春笋被建立起来,儿女们一方面为了尽孝,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父母身体状态不适合再过这样互帮互助的生活,纷纷将自己的父母送去了新的养老院。

比如,徐凤英老人是最早跟随浦逸敏来到慈舟养老院的朋友之一,这位老人家就曾表示坚决不愿意离开这里,一定要在这里陪着自己的朋友。

可老人得了青光眼,眼前变得模糊,完全看不清脚下的台阶,在一次如厕时,她不小心摔倒,连脑袋都磕破了。

当时有人因为耳背,老半天后才发现了摔倒的徐凤英,闻讯赶来的浦逸敏想要扶起徐凤英,可她却忘了自己早已90高龄,实在是力不从心,后来无奈之下只能打电话通知了徐凤英的子女。

伤好以后,徐凤英执意要回养老院,子女拗不过她,只能送其回去,然而很快徐凤英便因为身体不断衰老而再次摔倒。

这下,徐凤英的子女说什么也不愿意让老人继续住在慈舟了。

时光飞逝,老人们一个个离去,直到2004年,浦逸敏的老伴去世,这时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跟老朋友们一起建立起的这座“乌托邦”始终还是抗不过时间。

再到最后,只剩下浦逸敏一个人仍然居住在慈舟养老院。

平日里,她就弄些花花草草,虽然她的儿子儿媳也曾专门到养老院照顾过她,可他们俩人自身的身体状况也不好,思来想去之下,最终还是在2017年3月2日把浦逸敏送去了更加专业的双营养老院。

04 尾声

自从浦逸敏离开后,慈舟养老院,也就是葛隆村132号便再无人住,彻底荒废了。

那么,如何处置这栋楼,便成了困扰着浦逸敏的一个难题。

一方面,这座双层小楼承载了她和老朋友们二十年以来的点点滴滴,是她心中的一片不容侵犯的乐土。

而另一方面,她又觉得房子是拿来住的,自己不住别人可以住,反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着自己手上纯粹是一种浪费。

但她知道,慈舟养老院并不是属于她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曾经在那里居住过的所有老人,于是她联系上了还健在的老朋友们,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其他老人,老人们在经过一番仔细的考究后,纷纷都认为捐出去是一个好办法。

在这期间,这座养老院的价格也是一路攀升,有许多人都找过浦逸敏,想要从她手上拿到这片土地的开发权,但都被浦逸敏给拒绝了。

最终,2020年,他们正式将这栋承载了他们无数回忆的慈舟养老院无偿捐赠给了葛隆村村委会,希望它能办养老院,成为老人们互帮互助的乐园。

据预测,在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将可能增加到40%。而现如今,我国很多城市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上海则尤为明显。而如何才能更好的养老,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关心的问题。

养儿防老?养老保险?好像都缺了点什么。

慈舟养老院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虽然其中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而且现如今,这所养老院“抱团互助养老”的理念早已成为了过去式。

但不可否认它所倡导的“抱团互助养老”确实给予了老人真正需要的东西:被尊重,和被需要。

对此,您有什么解读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期待与您下期再会。关注@赵睚眦,红袖掌灯,只做有温度的故事。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合买一栋楼,抱团养老20年,最后把楼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