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医护上门服务通过实时热成像手段进行监管 张雨滴 摄

中新网嘉兴8月10日电(胡丰盛 张雨滴)近日,在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虹桥社区房管所的一处公房楼中,74岁的失能老人蒋建国(化名)正在接受来自海宁市中心医院专科护士及医生的更换鼻饲管和导尿服务。

“我家在三楼,又是没有电梯的老房子,平常自己上下楼都要小心翼翼,带着老伴下楼去医院就更困难了。”蒋建国妻子邓田(化名)说。

拥挤的房间、狭窄的走廊、半只脚宽的台阶,对于年近七旬且体弱瘦小的邓田来说,自己独自一人将丈夫带去医院定期就诊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叫车、运送、挂号就诊、返回,时间至少要3-4小时,还要让子女来陪同就诊。”邓田说,现在只要138块钱,就有医生、护士上门服务,最担心的问题迎刃而解。自2022年2月开始,他们已累计接受9次上门医疗服务。

蒋建国接受更换鼻饲管服务 海宁市卫健局供图

诉困境: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在中国,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这部分居家老人正面临健康服务的困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程中,如何完善老年人的医疗健康支撑体系?如何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境?如何做好“有备而老”的积极老龄化应对方案?成为民生领域,许多老年人普遍关注的迫切需求。

在浙江海宁,当地通过数字化改革,变“患者就医”为“医护进家”,打通了医疗资源向居家服务输出的路径。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海宁60周岁以上老人已达到20.24万,占户籍人口比28.22%。

海宁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9073”养老服务体系(90%老人选择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70后”“80后”新一代独生子女在照料父母,特别是失能、半失能等老人时,正在产生高频次的居家医疗服务需求,伴随着人口的老年化趋势,这样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显然,单一的机构医养资源和模式无法满足这样的体量。

海宁市中心医院的“居家医护指挥平台” 海宁市卫健局供图

破难题:多部门联手建体系

“高频次的居家医疗服务成为居家医养的重要内容,且‘70后’‘80后’一代人对于从移动互联网获取、使用信息的习惯已经养成,这也是‘90后’等下一代群体的主要习惯。”上述负责人表示,对此,海宁市于2021年底针对居家老人推出居家医护数字化服务应用——“e护康”。

具体来看,“e护康”的核心场景由“需求画像”与“三级服务体系”构成。

“该应用将海宁市卫健、医保、残联、民政部门内的五类数据转化为居家医护服务的需求数据,并根据居家老人医护需求迫切(高频)程度为其创建‘四色需求画像’。”站在海宁市中心医院的“居家医护指挥平台”面前,海宁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宋锐介绍,当天海宁全市居家医护服务工单和数据可以在这里实时展现。

同时,该市通过构建以海宁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中心医院三家医共体牵头单位为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为骨干,康复医院、护理院(护理中心、护理站)等社会办医机构为补充的三级居家医护服务体系,实现基于居家医护服务需求的基层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分层分级分类管理。而设置在海宁市卫健局的“e护康”数据驾驶舱则实现了居家医护服务资源及服务数据的一屏统管。

解民忧:上门服务黏度高

“三级服务体系”构建起来之后,如何让它真正落地,实现健康运转?如何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安全监管?对于上述问题,当地也是颇费心思。

“我们在服务过程中借助定制医护工作记录仪,创新使用实时热成像+声纹监管手段,让患者亲属及调度指挥中心坐席人员既能够通过热成像看到医护人员的现场操作动态,又保护了患者的隐私,实现服务全程留痕可追溯。”应用平台开发人员贺吉伟说。

解除患者亲属的后顾之忧是一方面,患者对于医护人员进家服务的需求黏度高,也是“e护康”项目存在的意义。

在海宁中心医院医共体服务覆盖区域,海宁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宋锐说,“目前海宁西片已对3000多名老人进行信息梳理,上门服务320人次。其中,服务内容最多的是换导尿管、换鼻饲管、伤口换药。”像为患者换导尿管之类的项目,一旦接手,便会成为长期服务。

海宁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海宁市“e护康”居家医护数字化应用已实现了服务全覆盖,累计覆盖该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人18万余人,其中重点聚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中之重”老人10000余人,该市长护险居家失能老人2100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要求海宁3家医共体牵头医院、社会办医机构的专科医生、专科护士,14家卫生院、13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的家庭医生、社区护士,通过网格化、分层分级参与到项目中,让居家老人享受更均等、更可及、更安全的居家医疗服务,实现从患者上医院到医护进家门的转变,真正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目标。”上述负责人说。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浙江海宁养老观察 从“患者上医院”变“医护进家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