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锦贻

来源:《品读》2022年第7期

一个人的养老院——这个名称是我自己杜撰的。想来想去,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名称了。

因为,这个养老院,只有一个院长,没有任何副职和工作人员。住在这个养老院的老年人也只有自己,没有任何陪伴。但是,这个养老院里,卧室、书房、客厅、活动室、厨房、洗漱卫浴间应有尽有,设施完善,作为养老场所无可挑剔。全社会的人都在说“老有所养”,这个“所”也很符合。

只是,实际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老年人需要优质的饮食调养,养老院需要组织适宜的活动,必要的医疗和日常生活都需要保证,还有一些琐细的家常,诸如洗澡洗衣、搀扶进出等等,事务做不完。院长不是三头六臂,没有百脚千手,即便仅一人入住,也对付不了啊。好在这位院长能够开动脑筋、想出办法、采取措施。于是,院长发布通告:入住的老年人的子女,必是这所养老院当然的院务工作人员;入住的老年人的亲朋好友,则可作为养老院的志愿者,唤之即到。院长还向小区所在的物业、所属的居委会、街道办,以及社区医疗机构发出呼吁:该养老院亟需120救护车、110警车时,应快速放行和护航。这项工作是从保护老年人的利益出发的,因此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的支持。

一个人当院长,一个人入住,看似冷冷清清,工作和生活却安排得有条有理、齐齐整整,每一件事都做得有板有眼、红红火火。清晨起床,洗漱完毕,即用早餐:一小碗芸豆糯米粥,一个鸡蛋,一小碟酱菜。两小时后烧开水,冲一杯马来西亚白咖啡,吃一颗巧克力、一块小点心。中午,用电饭煲焖熟大米饭,分别蒸热红烧肉和一份素菜,并视需要煮一小碗西红柿汤或紫菜汤。半下午时,吃一个橘子或一些葡萄。晚饭是芝麻酱拌面条,煮面条的同时煮一些白菜丝,或者炒一个鸡蛋。晚上临睡时看情况,喝几口牛奶,或一小杯红糖水、几口白开水。每天的食谱并不一样但大同小异,日复一日习惯成自然,这样的生活节奏就成了定局。饮食安排好了,时间分割得也很明朗,定时的读书写作、散步活动,看报纸、电视、网络等,形成一种规律。

那么,那炖得很酥烂、很入味的红烧肉,那新鲜得透着清香、碧绿得看着诱人的素菜,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地上长出来的?当然都不是。那是入住老人的儿子双休日做好送过来的。至于那喝着喷喷香、可以开胃、能够提神的白咖啡,吃着糯软、便于入口随食的南味点心,也是入住老人的儿媳在手机上动动手指,从网上购买的。那些适合老年人食用的红红绿绿的水果、甜甜蜜蜜的零食,是孙子孙女用攒起来的零用钱去买来的。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里,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太方便了。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入住老人想吃什么都能买到,自然也随之得福。

从单纯的养老角度来说,安排好日常生活、调整好吃喝休娱是最重要的事。老人身体好了,开心开怀一顺百顺。一个人带动了整个家族,无论是儿子儿媳来了,还是孙子孙女来了,这个养老院里总是充满了笑声。老人快乐,儿孙快乐;老人健康,儿孙健康。快乐——健康——更快乐——更健康。

老年人的生活不只是吃吃喝喝就安安逸逸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索思考、追忆追求。比如这所养老院的院长,也是唯一入住的老者,毕生从事文学研究和创作,撰写创作、主编出版了几十本书,其专业论文及文学作品被收入过各种版本的经典书卷。如今她仍然文思汹涌、灵感骤至,读书和写作并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停止。而且,她不甘落伍,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学会了用电脑写作。这几年大家弄起了微信,儿子又为她换了新型智能手机,让她方便与朋友们语音联系、视频通话。她不脱离现实,不疏远文学和读者,始终扎根生活土壤,真实、艺术地反映这个时代的风貌,怀着美好的心境描绘全新的未来。养老院里仅自己一人,疫情期间,宅在家里,也不影响她了解国内外形势,拦不住她紧跟时代的步伐。

一切都由一个人策划、决定、实施、享用,顺风如愿,确实是个养老的好地方。这所一个人的养老院,院长和入住的老者,就是我。事实上,这样的养老院,就是老伴先行离去后,一个孤身老者的家庭居所。年轻时在革命工作中相识、相知、相爱的那一代人,如今已经年老,可是生活中大都不会有“同生死”的奇迹。一个人不在了,另一个人,悲哀之中还得坚强,悲伤之后仍须坚定。这就需要一方自在之地、一个宽慰之所。于是,住进这一个人的养老院,也是中国人最传统、最现实的养老方式。

究竟有多好呢?说不尽,道不全,切身体会才最真。

编辑:胡图柳杨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品读·原创|一个人的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