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际惯例,政府、企业和个人养老金是三大养老资金来源,也被称为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三大支柱的定位分别是:第一支柱保障居民基本温饱;第二支柱依托雇主提供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则定位于个人补充养老,即投资者为实现“理想退休生活”而自愿进行的养老储备和养老投资。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占比进入快速上升期,预计到2050年,国内老龄人口比例或将上升至35%以上,抚养比则从2016年的2.8下降到1.3,这意味着每1.3个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人员就需要供养1位退休人员。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我国目前以第一和第二支柱为主要支撑的养老保障体系或将面临较大压力。

  事实上,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总体结余量有限,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未来的支付压力较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2019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未来30年我国的制度赡养率翻倍。2019年当期结余总额为1062.9亿元,不过,到2028年,当期结余可能会首次出现负数。《报告》同时指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到2027年有望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开始下降,到2035年有耗尽累计结余的可能性。

  如果单方面依靠国家养老,要么有足够的资金储备,要么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国家统筹型的养老保险计划。目前看来,这两者皆存在缺口,充实第一支柱只能通过国家财政直接拨款或者划拨部分国有企业股权充实社保基金。考虑到未来的财政压力,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预计仅可满足居民养老的基本温饱需求。

  另一方面,以企业年金为代表的“第二支柱”,虽然在海外已有很长的历史,然而在国内的发展遭遇瓶颈。截至2021年末,全国参保职工人数只有2900万人,累计余额存量约2.6万亿元,参保企业数仅10万家左右,鉴于国内企业还要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等费用,未来主要依靠企业年金支撑养老的可能性较小,发展空间也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亟待通过个人养老金来为我国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减负”,从而实现养老保障体系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从成熟市场的案例来看,老龄化社会,即便是富裕国家,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依然是居民养老资金的重要来源。以美国为例,个人养老账户占养老金体系的比重约为35%,规模超过13万亿美元。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没有专门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居民素有储蓄养老的习惯,截至2021年3季度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达到89万亿。从过去的养儿防老到如今的储蓄养老,可以看出国人早已自发地在为养老做储备。因此,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的出台有望进一步提高国民自主养老的意识,促进个人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养老金储备和投资。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发展养老第三支柱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