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泓

  编者按:

  社会保障与养老事业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乎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乎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今年1月开始实施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自1986年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试点以来,近四十年间的一件大事。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也引发社会关注。当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百米冲刺”,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养老事业也面临着新的趋势和发展阶段,急需新的战略应对举措。

  在此背景下,“利用智库和第三方力量,加强基础性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老龄化趋势预测和养老产业前景展望”对推动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随着8月21日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的成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所以“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为定位的国际化商学院率先做出了行动。

  当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覆盖10亿多人,基本医疗覆盖13.6亿人,满足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保障。而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着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在新趋势新阶段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中国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发展的新战略?“优结构、促统筹、提总量、扩覆盖、可持续”将是接下来发力优化养老保险体系的五个重点方面。

  新趋势、新阶段

  当前,我们的人口结构面临着老龄化的新趋势,人口老龄化已在全球蔓延,地球正在慢慢变“老”。当前,全球有21个国家已进入超级老龄化。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总和生育率处于偏低水平;人口高增长转为低增长且人口重心逐渐南移;从而造成社会分配不均加剧,社会公平正义深受影响。

  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也进入了新阶段。首先,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比重预计超过18%。2021年世界人均GDP是1.21万美元左右,中国人均GDP高达1.25万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我们的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升,与此同时,人口发展面临生育率持续下降,出生人口数连续4年下降,2020年总和生育率只有1.3,迈入超低生育率水平行列。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多省份已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据预测,中国将于2025年达到老龄化“高峰”(约20%),老龄人口数量居高不下,随之进入“高原”模式。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因此,在新阶段,要解决好社会保障和养老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和生命质量。

  新战略:完善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

  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是中国养老保险三支柱。当前,中国的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存在一支柱独大,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占比不大,个人养老金尚在起步阶段的局面,要从“优结构、促统筹、提总量、扩覆盖、可持续”这五个重点方面发力,优化养老保险体系。

  据人社部、全国社保基金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养老金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人,规模为6.8万亿元,占比65.76%。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参保人数7200万人,年金总规模为3.54万亿元,占比34.23%。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规模为4亿元,占比0.01%。

  我们的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有待提高,平衡地区收支矛盾压力较大;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待遇差异不尽合理,一些地方社保基金存在“穿底”风险,为优化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推动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采取如下战略:

  针对第一支柱,我们要提升筹资和支付水平,推进全国统筹实施,拓宽第一支柱覆盖面,划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发挥中央调剂金作用,促进基金保值增值。针对第二支柱,要加快推进企业年金制度,夯实完善职业年金制度,增强年金法定化刚性作用,提高企业缴纳积极性,扩大覆盖面,提升总量。针对第三支柱,规范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实,扩大税收优惠力度,将更多人纳入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强化金融监督引导。

  在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发展新战略的总体框架下,我们研究院还专门研究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机遇、新挑战、新战略。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成为中国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要求的新举措。但个人养老金的实行过程在税收激励、参保吸引力、资金运营、市场监管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新的举措:

  支柱打通:探索建立各支柱个人账户间的养老金转移和流动机制,建立个人养老金限额的动态调整机制;税优灵活:探索建立税收优惠灵活的发展模式,借鉴新农合模式,个人缴纳部分金额,政府按比例补贴;产品配置:创新养老产品设计,积极推动“自动加入”和“默认制”,不断扩大养老金产品池,完善养老金融投资机制;服务管理:在受托管制度上建立公共信托管理平台,整合信息管理系统,逐步统一纳入国家社保服务平台;投资教育:逐步形成全民全生命周期投资理念,加大对中青年的金融教育投资;风险监管:人社部、财政部、税务部及金融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依法依规做好产品风险提示和风险监管。

  当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发展不平衡、保障不充分的问题,因此要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为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首先要进行“三医联动”改革,从“以治病为中心”向着“以健康为中心”加快转型。其次要实现跨省就医结算,降低居民在全国范围内自由迁徙的成本。此外,还要持续推广长期照护保险,健全多层次护理服务体系。

  其四,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多个领域协同发力,共建共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强国“三步走”战略。2020年-2025年为基本建设期,要构建健康大国;2025年-2035年为全面完善期,要迈入健康强国;2035年-2050年为巩固提升期,要成为健康强国。《纲要》还提出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深化供给侧改革、建立多元共治机制、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战略路径。

  其五,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将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

  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的成立,是新时代国家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发展战略要求及发展趋势的时代呼唤,也体现了中欧作为一所顶尖国际商学院的责任和使命。

  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基于“中国深度、全球广度”战略定位,聚焦社会保障和养老金融两个领域,其中,社会保障领域主要围绕养老保险多支柱体系、健康中国战略与医疗保险、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体系等;养老金融领域主要围绕养老金融体系、个人养老金制度、养老金投资运营等,旨在深入开展学术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社会保障与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库力量。

  |对话|

  经济观察报:有专家称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如百米冲刺”,中国的老龄化有哪些特征?

  汪泓: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中窥见一斑:1999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7.63%,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0%,标志着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13.5%。从开始进入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中国仅用22年的时间,时间短于法国的115年,英国的46年,美国的69年,德国的42年,日本的24年。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老龄化虽不如发达国家严重,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老龄化速度确实十分快。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老龄化速度较快。改革开放的头30年(1980年-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只增加了5.1个百分点(7.5%到12.6%),但从现在开始,保守预测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占比约39.5%,增加27个百分点。

  二是老龄化规模较大。据世界银行估计,到2035年我国 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28%),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突破2.8亿(20%),步入超老龄化社会。

  三是区域老龄化差异较大。从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东北地区老年人口占比达到24.26%,在近1亿的总人口中,老年人口占到2300多万。中部、东部地区老年人口占比相差不大,维持在18%左右。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轻,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7.77%,与东北地区相差6.49%。

  四是陷入“未老”困境。首先是未老先退,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男性60岁,女工人50岁,女干部、女知识分子55岁,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而美国男女退休年龄为67岁,日本、法国、韩国均为65岁。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活力老人人数增加,养老金负担加重。其次是未富先老,相比较于世界上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国家来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其他国家,物质财富远没有达到养老需求。

  最后是未备先老,我国目前仍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传统养老服务体系,多层次、立体化、智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建立。除此之外,我国老龄产业的“适老化”依旧需要继续推进,方便老年人在居家生活中、基础服务中、互联网应用中能有更好的体验。

  经济观察报:最近出台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备受关注,如何提升其吸引力让更多居民自愿参加?

  汪泓:如何在保证社会公平的同时,让大家愿意主动参与进来是关键,这对于政策设计者及承担养老金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都是一个巨大挑战。首先,我国可以探索建立二、三个支柱个人账户之间的养老金转移和流动机制,逐步实现养老个人账户转移衔接。在国外,美国的第三支柱养老金计划称为I-RA,它不仅具有养老金归集功能,还有十分重要的“转账”功能,它可以将所有第二支柱养老金个人账户统一到IRA,这样就实现了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互通互联。其次,优化税收方式,增强受益范围。国外税收优惠以延迟纳税(EET)和只对缴费征税(TEE)两种模式为主,像智利就规定要在EET和TEE中二选一,我国可以结合现状探索EET、TEE、EEE多种税收方式并存发展。此外,在养老产品配置上要不断创新养老产品设计,积极推动“自动加入”和“默认制”,不断扩大养老金产品池,完善养老金融投资机制。

  经济观察报:养老金够花吗?个人应该怎样从年轻时规划养老金?

  汪泓: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我这名60后也很关心。不过,未来养老金是否够花,要视情况而定。按照人社部数据来看,到2021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规模为6.8万亿元,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也表示可支付月数在14个月以上,所以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有保障的。但是整个养老体系中还存在着诸如全国各地区养老金不平衡、个人养老金部分起步缓慢、基础养老保险尚未全覆盖、老年人口增长比较快等问题。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国家进一步出台相关短期、长期政策进行调控。

  从个人来讲,目前的基本养老金可能会更加倾向于保证基础的生活,想要退休以后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还是需要尽早开始养老方面的多方面投入,比如有国家推行的个人养老金计划,养老目标基金,还有一些商业的养老保险等。

  以个人养老金为例,假设一个年轻人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制订长期的养老储蓄计划,每月存缴1000元,每年1.2万元,交由市场上相关的养老目标基金运营,假设每年保持8%的综合收益率,30年后员工退休时账户金额已经有240多万元;要想规划好自己的养老生活,最好是树立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理念,让钱在不同阶段找到对的投资路子,实现保值增值,从而在老年阶段实现“老有所养”。

  经济观察报:中国养老模式是如何变迁的?

  汪泓:中国传统养老观念多受孝道文化影响,以家庭养老为主,往往依赖养儿防老,也就是老年一代与年轻一代之间的“代际契约”。目前,老年人多数依然选择居家养老,已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依托社区支持养老,仅有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少子化成为主流,导致家庭结构小型化,弱化了家庭养老和照料功能。为解决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中国经历了从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化养老模式的转变。

  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变化预计有三方面:一是养老事业加养老产业发展趋势。养老除了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还具有未来产业发展的潜力,需要形成完善的产业模式提供支持。二是政府加市场发展趋势。政府为养老服务提供起到了兜底作用,是社会养老服务提供的积极引导者和促进者。以政府引导市场,使市场成为养老服务提供的主体。三是养老保险加养老服务发展趋势。我国的养老保障不仅仅局限于保障老人基本生活,为其提供养老金、养老金,还会不断加入服务保障,使其享受到高品质的老年生活。

  (汪泓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养老金融相关链接|

  胡晓义:增加全社会制度化的养老财富储备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

  当前中国的养老金改革和金融市场有几个交集。一是城乡居保个人账户委托投资,要扩大委投规模,延长委投期限,实现委投机构多元化。二是企业职保结存基金投资,从“部分做实”重归现收现付、代际赡养模式,结存基金统一委托全国社保会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三是战略储备基金,去年底权益达2.5万多亿元,其中20多年来的投资收益超过了本金投入。目前总量仍不多,应想方设法扩大战略储备基金规模。四是职业性养老金,地方应尽可能当期做实“记账”部分,可使投资规模增加20%以上;企业年金方面,可研究更宽松、更富激励性的政策,如“可否在将来继续降低基本保险费率时,强制性平移到企业年金计划上?”“可否实行职工默认参与供款、企业自动跟随配比供款的机制?”“减免投资环节税”等。

  董登新:个人养老金为资本市场注入源头“活水”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

  在我国家庭金融资产当中,个人养老金占比仍较低。传统家庭理财的特点是“短炒赚快钱”,缺乏全生命周期储备下的长期投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具有补充养老和家庭理财载体的双重属性,将个人养老金融入家庭理财当中,有望加大家庭理财中的长期投资比重,传统的家庭理财结构将会生变。当前,保险、银行、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正在根据各自优势加快布局老龄客群,加大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金融机构不仅需要提高产品研发和业务创新能力、储备专业的人才,更需要提高投资管理能力,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把钱袋子交给专业的金融机构打理”。

  彭希哲:让老年群体愿意消费、愿意投资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

  银发经济不是单一的经济部门,而是众产业部门的集合。观察他国经验会发现,随着老龄化进程加深,老年群体的消费趋势将从关注基本需求转向注重生命精彩度和娱乐体验的提升。未来的老年群体是新一代老年群体,规模、财富、需求都有大幅增长,消费模式、消费意愿也发生很大变化。在如何将需求转化成市场方面,老年金融可以发挥巨大作用。金融机构应开发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支付、储蓄、理财、信托、保险、公募基金等养老金融产品,研究完善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让老年群体愿意消费、愿意投资。

  (以上专家言论节选自其在“新趋势、新阶段、新战略——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内容)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应对老龄化: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底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