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海法治报
目前,长护险每天服务时长为一小时,服务内容为42项规定动作。那么在这一小时、42项服务之外,甚至等待长护险评估期间,老人们的照护需求该如何满足?
根据《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规定, “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在老年人住所设立家庭照护床位,提供连续、稳定、专业的养老服务。”
记者走访发现, “家庭照护床位” (以下简称“家床”)服务如今正作为对长护险的补充,在一些街镇试点开展。 “家床”服务根据老人的实际居家养老需求出发,每天以更多频次、更长时间,为老人开展上门照护,以填补长户险之外的服务空缺,二者相结合,提高上海居家养老质量。
“家床”服务咨询量增长明显
“上海本轮疫情防控后,我们接到不少咨询或申请家庭照护服务的来电。”养老机构福苑“家床”业务负责人黄伟铭告诉记者,“养老院暂时去不了,子女的时间精力也有限,老人又希望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养,因此能满足在家养老的‘家床’服务就火起来了。”
更深度探究老年人对“家床”服务的需求,则是其对养老实际需求空白的填补。 “目前,长护险每天服务时长为一小时,服务内容为42项规定动作。那么在这一小时、42项服务之外,甚至等待长护险评估期间,老人们的照护需求该如何满足? ‘家床’服务根据老人的实际照护需求出发,每天以更多频次、更长时间、更多‘自选动作’为老人开展照护,以填补长户险之外的照护空缺,二者相结合,提高上海居家养老质量。”黄伟铭说。
“家床”服务护理员为长者按摩 (摄影:夏天)
就像家住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的孙阿婆,她与罹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儿同住,阿婆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母女两人甚至多年都未出过门。在上半年的疫情防控期间,这类家庭的吃饭问题原本会是居委、楼栋重点关注的目标。可由于孙阿婆签约过“家床”服务,每天中午“家床”送餐员都会将爱心长者餐按时送到孙阿婆家里,顺便和阿婆聊上几句家常,观察一下阿婆和她女儿的健康状况。因此即使在上海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孙阿婆和女儿也没为自己的吃饭问题发过愁。
89岁的胡爷爷夫妻俩在疫情期间不幸感染新冠,从方舱医院回家后,老两口每天同样能收到签约“家床”送餐员送来的饭菜,堪称“无差别服务”,免去了不少麻烦,使老两口心里暖暖的。
记者从陆家嘴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梅园分中心)获悉,自3月疫情爆发以来,为确保独居、失能等老人不断餐,“家床”助餐服务从原本的周一至周五(工作日)中午送餐增加至一周7天送餐。备餐送餐人员每天必须核酸阴性上岗,持送餐证明方能出入小区送餐,风雨无阻。
“就像住在家里的养老院”
记者了解到,除助餐以外, “家床”服务还包括助洁、助浴、代买代办、康复训练、心理咨询、资源链接……等方方面面。有别于传统的长护险服务, “家床”可根据长者的实际服务需求、实际服务频次,把各种不同的服务内容组合起来,为长者提供一个专属的、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计划。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是《上海市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方案》首批试点街道,率先在社区内宣传推广家庭照护床位服务。辖区居民张伯伯长期卧床,并伴有早期阿尔兹海默症。张伯伯的老伴黄阿婆也有严重的骨质疏松,行动不便,无法独自护理老伴。在张伯伯申请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后, “家床”护理员每天上门为这对独居长者提供康复训练、代买代办、助浴、陪聊等各类服务,还及时链接政策资源,通过上海辅具用具租赁政策,为张伯伯配备了一台电动护理床,极大地减轻了对其照护压力和负担。
81岁的陈爷爷几年前开始居家养老。因为患有糖尿病、认知症,家人在照顾他的过程中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身心俱疲。今年年初,陈爷爷的家人为他申请了家庭照护床位,由家附近的养老院每天“监督”老人服药情况,每周安排两天上门问诊,每月进行服务计划的复盘,一个季度安排一次三甲医院复诊。 “我们感觉这就像是住在家里的养老院。”陈爷爷的子女们说。
“它(家床服务)是从老人的需求点出发的,不是只从长护险这42项服务里面选。”黄伟铭说, “签约老年人可根据自身需求,从‘家床’服务中获取其在家的各种各样养老需求。同时在服务时间上,无需根据长护险评估等级,而是根据老人需求,如果觉得长护险一天一小时不够,可以要求‘家床’服务早上来一个小时,帮助我擦脸穿衣,中午来一个小时,帮我喂饭、做一些家务,晚上再来一个小时,帮我做一些睡前的生活照护,这样就能分别解决老人早、中、晚不同的养老需求了。”
那么,“家床”服务的价格如何?
对困难长者而言会造成沉重负担吗?
欢迎关注下期报道
记者 | 夏天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