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燕明 北京报道

今年重阳节这一天,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街道首家养老驿站——方南家园社区养老驿站正式运营,智慧家医工作室同日挂牌服务。

方南家园社区养老驿站的建成运营,弥补了街道养老体系的不足,实现了基本养老、失能照护、助餐助洁、按摩理疗、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老人拨打电话,卫生可口的饭菜送上门,方便快捷。

闲暇之余,老人可以到驿站参加各类手工、文娱活动,结识更多朋友,放松身心。智慧家医工作室为居民提供现场诊疗、送医送药上门、慢病巡诊、社区一键式转诊三级医院等服务,护卫老人健康。

今年初,北京市就已建成了1000多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北京市民政局会同发改委、财政局、卫健委、市场监管局、医保局五部门印发实施了《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扶持办法》,首次明确了驿站服务清单,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积极探索,将养老服务精准送入“最后一公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了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共享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始终将老龄事业作为重要民生内容。

十年来,北京制定出台了100多项涉老惠老政策,形成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为基础,以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等为主要支撑,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老龄政策体系。

根据近期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有关统计结果,目前北京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2.47岁,比2012年提高1.12岁。十年间,百岁老人数从544人增至1417人。

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致力于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老年人更有幸福感。

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近期,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发布了《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报告显示,北京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2.47岁。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去年是北京市近五年常住老年人口增量最多、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2021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这标志着北京市正式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北京市卫健委、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35年,北京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这既是北京的基本市情,也是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最近,北京市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在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正式启动。针对大城市居家养老痛点难点,北京市提出了依托养老管家链接整合老年人周边各类服务主体、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质优价廉、可持续可信赖的居家照护服务综合解决方案。

据北京市官方调研资料,目前北京市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仅占户籍老年人口1%,99%的老年人在家养老;入住机构的北京市户籍老年人,85%为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全市22万多名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中,85%选择居家养老方式解决养老问题。

因此,居家养老问题是北京市养老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居家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是养老工作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目前,北京市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是以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特别是聚焦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化照护护理刚性需求,开展了一场深刻的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做到全要素供给、全天候响应、全方位服务、全链条管理,构建老百姓买得起、买得到、信得过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

2015年,北京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居家社区养老地方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立法形式确定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聚焦居家的社会合作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去年,《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出台,进一步提出完善“15分钟服务圈”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机构将服务逐步延伸至居家社区,让服务触手可及。

除了聚焦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重点解决好居家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难题,北京市在创新就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同时,还将聚焦品质化养老服务供给,探索异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城区老年人以社区邻里组团入住郊区康养社区“抱团养老”。

未来,北京市拟通过开展试点,支持国有企业盘活利用郊区闲置宅基地较多的“空心村”或待转型培训疗养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建设覆盖“床、医、护、助、餐、乐”于一体的高品质田园山水式康养社区。

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北京市统筹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过去十年间,北京市建成运营养老机构从400家增长至579家;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从无到有,将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的床边、身边、周边。

为实现养老供需精准匹配,北京市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平台也将逐步建立起来,打造全市为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种种创新举措,北京市在不断尝试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走出一个“北京模式”,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北京的基本市情。如今,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北京,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融入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就更加从容。

十年来,面对老龄化工作的新局面、新情况,北京市老龄事业的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北京市采取积极、主动、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措施,加强政策创制,健全服务体系,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营造养老敬老孝老社会氛围,推动首都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老年人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养老钱”。今年,北京连续第30次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2012年的每月人均450元增加到887元,增长了97%;福利养老金从2012年的每月人均277.5元增加到802元,增长189%。账户上的变化,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越来越踏实。

北京还针对“三失一高一独”等重点老年群体,出台了养老服务补贴津贴。仅2021年,北京市全年就累计向困难、失能、高龄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津贴27.39亿元,月均发放87.14万人次。

在健康服务方面,北京市持续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并加强医养结合工作。到2021年底,全市已有472家医疗机构建设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率达到81.2%。全市医养结合机构205家,医养结合床位数6.15万张,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

为推动首都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北京市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打造老年人宜居环境,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同时加大健康、低龄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升老年文体、教育服务质量。

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北京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东城区朝阳门街道新鲜社区等 29家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型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35年底,北京市将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

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北京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让“住”和“行”对老年人更加友好。到2021年底,全市累计确认1066个小区列入改造项目,累计开工665个小区,完工295个小区;全市累计加装电梯2261部,加装电梯速度、效果和质量均处在全国前列。

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中,北京累计整治整改点位30.6万个,全市无障碍环境规范性、适用性、系统性水平显著提升。北京还配备无障碍公交车1.2万辆,城区无障碍公交车配置率达到80%以上。

在智能应用、公共服务、人文环境等方面,北京出台“友好九条”,提出了营造老年友好环境的具体目标。例如,“友好九条”明确提出,人行横道信号灯绿灯时长设定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实际,保证老年人安全通过。

未来,北京将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包容老年人的氛围,促进老年人全面融入社会,让老年人有更好的自主生活和社会参与机会,享有健康和尊严的老年生活。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北京解题大城市养老 走出可复制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