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服务业人才缺口巨大,如何改善“老无所依”的问题?
文/吴其伦
每个人终将老去,你对你未来的老年生活抱有怎样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
我国当下存在尖锐的养老服务业供需失衡的问题,行业缺口巨大。
根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
面对如此之多的老人,子女们显得很是无助——社会面各处压力与日俱增,物价飞涨,内卷难捱,子女们为了更好的工作只能被迫与父母分离。子女们的工作又难又卷,即便有心尽孝,也无法时时刻刻守在父母前,于是养老服务业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
但面临巨大的需求,养老服务业的供给却显然跟不上。据数据显示:国内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者仅为5万人次,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工作师、医生、康复师、营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等相关专业人才数量更是缺乏。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导致行业从业者无法有效胜任工作,她们大多缺乏护理技能和经验,只能做最基本的照顾服务。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格外明显,农村甚至出现了老年人照顾老年人的现象,由于招不到专业人才,护理人员多数都是本村的村民负责。
民政部曾作出推测: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不包括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我国当下至少需要200万名护理员。而如今5万的从业者数字在需求面前显得格外渺小。可见,我国当下的养老服务业存在尖锐的供需失衡问题,行业的缺口巨大,不容忽视。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可谓“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导致从业者纷纷望而却步。
从前我国人口红利颇大,年轻人众多,导致养老问题被延缓式忽视,彼时的养老服务业得不到重视,从业人员少、工资低、社会认同度低……时过境迁,我国人口红利褪去,老龄化加深,在养老服务暴增的当下,养老服务业的境遇却未得到改善,工资低、社会认同度等历史遗留问题依旧存在。于是,从业者纷纷对这一行业望而却步,怕自己的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怕自己遭受异样的眼光,怕自己的工作做不长久。
日本有着和我国相似的境遇,在《东京贫困女子》中,受访者说:政府以冠冕堂皇的理由骗她们从事看护行业,这表面上是个正式工作,实际上只换来了日复一日的辛苦,和濒临贫困线的工资,让人只能在温饱线上下苦苦挣扎。
无独有偶,许多纪实类作品中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记录,如《女性贫困》中讲述女性被画大饼式的语言欺骗进入养老护理等行业,她们照顾老人需承受巨大精神压力,而工资却很低、工作很辛苦,她们一直被剥削。又如《燃烧未尽的晚景》中揭示挑起照护老人重任的人往往是女性而非男性,妻子们在照护老人的沉重生活里难以喘息,也为自己仅有一次的美好年华的逝去而无限惋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仅仅依赖妻子们来承担赡养老人这一重任,已无法满足越发庞大的需求。如何照护老人?由谁来照护他们?这不仅是家庭要面对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紧迫课题……
我国养老服务业继续年轻人的加入,行业急需重整式革新。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急需作出拯救行业的举措,这种改善需要贯彻行业的方方面面,具体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1.扩大从业队伍,吸引年轻群体的加入,增加相关专业设置。
要进一步放宽养老护理员的入职条件,但要加强从业者的人品、性格、责任感等相关考察。年轻人具备更强的学习性与可塑造性,所以要充分吸引年轻群体的加入。目前我国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逐步构建了从技工院校、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到本科学校立体化的专业教育体系。我国应不断扩大这一专业招收人数,将其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并优化学校与岗位的对接,保障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2.提高保障,提高待遇。
在雇用养老护理员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其基本的工资水平,且工资要高于社会基本工资,吸引人入业,要签订合同给从业者以保障和安全感,给予其社会保障。行业中也需要营造宽松的、理解的、尊重的氛围,让从业者做得安心、做得踏实。如今我国多地都出台了养老护理人才优惠政策,这些地区明确提出要对养老护理员人群落实相应的入职补贴,培训补贴,工龄补贴,包括给予一些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相应的待遇。
3.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行业质量。
我国必须不断制定并完善养老服务业的相关标准,致力于打造更高的服务质量。优化投诉机制,对不合规的人员进行及时并严格的惩处。同时,相关的激励政策也必不可少,如开展职业技能的评定,划分人员技能的等级制度,给优秀人才以更高待遇。此外,建立全国护理员的信息系统也是必要的,要为公众提供优良的交流平台。
4.社会面需加强舆论引导,以此改善公众的偏见。
相关媒体需让大众广泛了解如今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巨大人才缺口,要让公众了解这种情况的危害,同时媒体要大力正面宣传本行业就业的优势,让大众充分认识到这个职业的神圣性和荣誉感。
当下,我国的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未来养老产业市场将持续细分,逐步深化与完善,企业与养老资源方的合作也将逐步深入,医养结合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前提下,我们需保障信心,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养老服务业。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