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组数据:
一是,2022年,中国人口总规模达峰值,即以此为节点,中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二是,所有的预测显示,2035年,我国将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与两组数据对应的则是长寿化和少子化。
时势不可逆。这一背景下,产业和消费结构、社会福利政策、社会文化、家庭关系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面临颠覆性的变革。快而迅猛。
今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生活、情感与就医,位列养老关注焦点三甲。
三大养老难题,物质基础是关键。行为经济学提出人是有限理性且有限自控的,即普遍存在惰性、拖延的特点。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我国的养老保障兜底的仍是第一支柱养老金。
但不管是生活、情感抑或是就医,每一项诉求都难以仅仅通过第一支柱的养老金来解决。
当然,中国人习惯存钱,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总存储占GDP比例为44%,比全球平均26%的水平高出了近20个百分点。更为可怕的是,在全部的存款中,中国居民1年期以下的存款占比超50%,在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时代背景下,养老的物质财富无从保障。
怎么办?
《报告》中的一些数据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01
老年幸福离不开物质基础
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环境变局重构养老观,城市居民以更加积极的心态看待“变老并且长期生存”。其中,养老规划年轻化趋势明显,就是支持和拥抱积极老龄化的表现之一。
《报告》称,近七成城市居民认为“年轻时就应该规划养老财富”。
30-39岁人群已成为考虑自己养老问题的高峰年龄段,初为父母、父母生病住院以及自己住院三种情况下,人们对养老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大部分年轻城市居民已经考虑过父母的养老规划并付诸实际行动。
我国公众养老观重塑的背景显然是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变,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更为强劲的财富获取能力,使得城市居民可以更加积极的心态看待“变老并且长期生存”问题。而养老规划年轻化趋势走强则是明证。
思想最终要反馈到实践中来。
《报告》显示,当下城市居民的养老规划更加积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为父母开展养老财富储备,如购买保险产品、努力赚钱存钱、计划或已经出租或售卖房产等;二是建议父母锻炼身体、注重养生,督促父母定期体检;三是了解养老服务及养老资讯,三成居民已经实地考察过养老机构。
更为具体的表现则是商业养老保险愈发被认可。《报告》显示,商业保险已成为养老资金的重要补充,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配置商业养老险、年金险、寿险来抵御通胀风险。
正如开篇所述,在关注养老问题上,生活、情感等亦是重要维度,基于此,在“保险+养老服务”的产品模式逐渐成为重要的养老方案规划时,可解决养老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的优质养老社区正在逐渐被社会公众所认可。
而与亲情仅有一碗汤距离的城心养老社区则更是城市人群更为关注的主流趋势,“离家不离家”的情感与医疗满足感当然是主因。
如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所说:想做养老服务业,第一“家”的文化要理解透;第二产业链必须打造好,在一个相对封闭管理的区域里找盈利模式,第三需求导向定价机制。
换言之,保险与养老以及养老服务业的结合,首先要解决“家”的情感诉求。而适配的保险产品则可成为其有力的物质支撑和保障。
02
三段式养老的保险最优解
老龄化背景下,三段式养老已成为“不得不”的选择。
《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居民随身体状况变化呈现三段式养老人生:活力阶段,超过一半(53.6%)选择居家养老,并伴有明显旅居意愿;半失能阶段,居家养老仍是主流,但“社区养老”(36.3%)和“机构养老”(21.1%)的比例有所提高;失能失智阶段,机构养老成为主流选择。但无论是自理、半失能、失能的何种状态下,城市居民看重的养老服务以医疗、康复和护理为主,尤其对专业化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有迫切需求。
三段式养老需求一脉相承。
对于每一个老人或者即将老去的人而言,每一个阶段都不容有失,优雅且稳定的衔接是关键。也正是基于此,“保险+养老”的优势更为明显。
以大家保险集团为例,虽然城心养老是主打特色,但按照三阶段渐进式养老国情,其在全国布局了城心医养、旅居疗养、居家安养三条产品线,通过打造完整的服务链条,实现三阶段养老服务的有机衔接。
相比地产、医疗等企业,保险投资养老行业天然高度契合,其最重要的优势即体现在长期资金有保障,且可通过丰富的保险产品协助长者完成财富管理和不同养老阶段的有效适配。
但对于大部分险企不愿或不能深度介入养老社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体量的重资产投入。重量的投资对于保险企业无疑都是不小的财务负担。
对此,大家保险相对而言则走出了一条轻重资产结合的成功路径。
熟悉行业的人都知道,只要介入养老尤其是养老社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自购物业需要费用,而装修改造亦需要费用,区别只在于资金的需求体量。即,足够的长期资金支撑始终是成功的关键。
从公开数据看,大家保险近年来保费收入、投资收益等保持着持续稳健的增长。2022年上半年,大家保险集团保险业务收入518亿元,为其深度介入养老社区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而其投资养老社区时绝大部分选择租赁的轻体量模式。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平台期,大量物业进入市场,有机会拿到更低成本,更稳定的租赁物业,从初期成本投入角度来说,相较单纯的重资产更具经济效益。
当然,投资建设运营养老社区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国家养老战略,推动自身战略的实践落地,因此,“建”只是开始,“人”才是关键,二者的平衡考验的是智慧更是魄力。
对此,大家保险集团董事长何肖锋称,大家保险在北京开业的两个社区都是接近500张床位的偏大社区,前期蓄客过程偏长,所以现在在其他新的省会城市布局时,都是200张床位15000平方米左右的小体量物业,通过这种方式极致压缩整个工期,同时蓄客工期前置,推动前期客人尽快入住。
何肖锋进一步解释:“预测来看,大概接近70%入驻率的时候,基本上能够做到运营平衡。如果加上装修和前期租赁物业费用可能需要八年左右可以回本。但是从整个周期角度来看,通过前期观测,加上初期运营实战不断调教优化,整体来说,险资来精细化运营管理养老社区,通常IRR应该在3.5%左右,长期看可以有3.5%的稳定回报。相比当前整个社会利率下行大背景,3.5%的回报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一个相对惠民也惠及公众的投资水平,对于险资本身来说这个回报也基本上算得过成本账。”
“养老非常难赚钱,是利润薄,目前来看还确实没有太多前人走出来的成功路,大家保险在这条道上也是认真的,坚持小切口、稳起步,先通过实战优化再加快铺开。”对于大家保险的养老战略,何肖锋如是说。
公开信息显示,近期,大家保险已在全国多地集中落地了多个养老社区项目,并藉此逐渐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物业遴选、装修改造、运营服务、经济评价等专业方法论。
这种基于三段式养老构建起的差异化的养老方法论的核心是,既可让入住长者过上“有尊严、有品位、享健康、享轻松”的退休生活,亦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赋能保险主业,打造可靠的内生动力,夯实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基础。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一份报告,还原城市居民想要的养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