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亿。

  这是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据。

  1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介绍,截至2022年末,我国 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我国正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且进入老年人口高速增长时期。

  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面临越来越明显的养老焦虑。

  近日,一则话题冲上社交媒体热搜:90后想体面养老要存多少钱?

  围绕这一话题,人们各抒己见,议论不休。众说纷纭之下,是当今社会对养老问题日渐强烈的关注。

  90后养老到底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提前进行养老规划,可行且必要。

  那么,年轻人应该如何为养老做好准备?

  从个人角度来讲,思想上和财力上都应当提前进行准备。积极工作,热爱生活,有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有能为之投入的兴趣爱好。有健康的体魄,有乐观的心态,有迎接未来的勇气与信心。体验更多经历,从容应对未知。

  与此同时,国家也在积极为“老”筹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并提出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在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可划分为3个部分,即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职业)年金(第二支柱)以及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

  现阶段,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广覆盖,截至2022年末,参保人数达10.5亿人。企业(职业)年金逐年稳定发展。因此,起步较晚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成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方向。

  2022年,我国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上取得明显进展。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印发,提出推动发展个人养老金,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

  伴随制度落地而行动起来的金融机构,是年轻人规划养老可以借力的对象。

  作为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的提供者,银行、保险、证券业金融机构正在积极发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如何让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被更为广泛地接受,进而更好地助力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金融机构需要在实践中长期摸索的课题。

  首先,金融机构需要从职能出发,做好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规划,提升养老金融综合服务能力。贴合不同年龄段人群养老需求,开发更为充足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构建内涵丰富的养老金融“生态圈”。

  其次,金融机构可以持续提升“软硬件”水平,铺平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道路。针对个人养老金业务及养老金融服务,提供专业的咨询指导。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营业网点的耐心细致引导以及线上服务渠道的适应性改造,帮助相关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共享养老金融发展成果。

  再次,金融机构通过与专业机构协同合作,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服务。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投入资金,支持更多专业养老机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可以积极与专业养老机构合作,提供医疗、康养等养老金融配套服务,拓展养老金融服务外延。

  此外,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政府与社会各尽其责的同时,个人与家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因此,年轻人重视养老,主动为养老做好准备,是值得肯定的行为。正所谓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做足准备,才能更好前行。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养老,需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