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作为民生保障的热点之一,如何实现有品质的老有所养,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工作也变得紧迫。

3月7日,国务院提请审议的机构改革方案提出要完善老龄工作体制。

根据方案,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承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等职责划入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改设在民政部,强化其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职责。此外,中国老龄协会改由民政部代管。

这意味着,在被划归到国家卫健委5年后,全国老龄办或重回到民政部。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将老龄工作职责划归民政部,对于国家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整合社会服务、养老、福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国家卫健委的工作主要是开展人口再生和人口健康等问题,而民政部门有长期从事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工作的经验,能够使今后的养老服务工作更好地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更加针对性地开展老龄化以及养老等方面的工作。”董登新说道。

推进养老服务落地

在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之前,制定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及重大政策的相关职能,主要划归民政部。

公开资料显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99年,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日常工作由中国老龄协会承担。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的通知》,全国老龄委的主要职责包括:

研究、制定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及重大政策,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实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做好维护老年人权益的保障工作;

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加强对老龄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推动开展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等。

2005年后,全国老龄办与中国老龄协会实行合署办公,在国内以全国老龄办名义开展工作,在国际上以中国老龄协会名义开展老龄事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段期间,全国老龄委积累了不少老龄工作方面的经验。

2018年之后,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保留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国家卫健委承担。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改由国家卫健委代管。

与此同时,国家卫健委设立的老龄健康司,负责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老龄化的政策措施;组织拟订医养结合的政策、标准和规范,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承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彼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8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0岁,但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0岁,但据研究,我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王海东说。

由此来看,当时老龄事业的重心逐渐转变为健康问题,老年人健康问题带来老龄期健康状况的恶化等成为更加突出的矛盾。

考虑到这些问题与民政部的职能定位并不是很匹配,当时的职能调整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2019年后,民政部设立了养老服务司,承担老年人福利工作,拟订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政策、标准,协调推进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指导养老服务、老年人福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管理工作。

从前述两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来看,卫健委重点关注的是老年人健康状况,而民政部则是侧重在老年人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必然趋势。这不仅是健康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一系列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养老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因此,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若是回归民政部,或许能让养老服务工作更易落地。”董登新说。

养老服务,怎么做?

当前,中国逐步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阶段。

根据统计数据,到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6736万,占总人口的18.9%,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0056万,占总人口的14.2%。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就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这一比例达到14%,就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换言之,在2021年年底,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到2022年,结合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1268万,增加0.9%;65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922万,增加0.7%。

而全国新生儿人口不足千万,为956万。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或将改变整个经济社会的结构。

“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8亿,占全国人口的19.8%,预计到2035年将增至4.2亿,占比将超过30%。放眼全世界,其数量相当于欧洲人口最多的四个国家的人数总和。面对着庞大的老年群体,开展普惠养老服务,保障老有所养是刻不容缓的。”董登新说。

为此,国务院此前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部署了9方面具体工作任务。

包括织牢社会保障和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还提出各地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对健康、失能、经济困难等不同老年人群体,分类提供养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复照护、社会救助等适宜服务。

以江苏为例,是国内较早步入老龄化、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老龄文明蓝皮书(2022)》指出,截至2021年底,江苏常住人口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883.68万人,占比达22.15%,高出全国平均3.25个百分点。2022年起,每年江苏约有150万人进入老年期,预计2026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30%。

随着空巢问题凸显、城乡区域不平衡问题加剧,农村人口平均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5个百分点以上。这使江苏的养老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和家庭供养压力增加。

在此背景之下,去年6月,江苏民政厅等12部门联合出台《江苏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持续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努力让老年人享有“身边、家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目前,江苏已建成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探视、紧急救助等功能的城市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237个,能够较好解决周边3个至4个社区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江苏持续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实现18.2万农村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3825元。对高龄、独居、空巢、失能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实现定期探访关爱制度全覆盖。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在税费、用房、水电气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从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各省份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的具体举措可以看到,未来养老的发展方向,是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要同步发展。不仅要满足和保障最基本的养老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所需求的品质养老服务。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老龄工作或重回民政部,对你我的养老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