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9%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的现状下,北京市民政局的养老工作重心也开始聚焦居家养老服务。“制定品质化服务清单、搭建智能化供需对接平台……”5月24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获悉,北京市正以“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开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实现机构养老向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型,并为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的难点破解和工作创新提供了“北京方案”。
两种模式
“从目前全市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看,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占户籍老年人口不足1%,99%的老年人在家养老,90%以上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居家养老问题已成为养老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据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介绍,基于上述的实际情况,市民政的养老工作重心开始聚焦于居家养老。
据悉,为了激活占比99%的养老服务市场,北京市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开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
具体来看,两种模式包括就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和异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其中,就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整合各类涉老服务资源,针对老年人家庭养老刚性需求,提供居家照护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异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选择郊区闲置宅基地较多的村或待转型培疗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建设高品质田园山水式康养社区,为城区老年人异地养老提供更多的选择。
为推动市场主体将专业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搬”到老年人家中,北京市民政局已于去年10月开始,依托北京康养集团这一培育主体,在西城区启动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通过上线“北康养e家”App,为试点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居家照护、陪同就医、适老化改造、健康管理等居家养老服务。数据显示,试点启动半年以来,“北康养e家”App已注册用户超15.5万人;累计签约长期居家照护服务近100单;同时开展助餐、助医、助洁、助浴等各类服务4000余单,试点工作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在试点开展的过程中,北京康养集团还成立了北京首家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示范中心,编制涵盖生活照护、助医服务、供餐服务、康复服务、培训指导、心理支持、辅助服务的七大类、20小类、98项的服务供给清单。
郭汉桥表示:“目前创新模式试点已建立一套市场化运行机制,一张普惠化养老服务清单,并搭建起智能化供需对接平台(即北康养e家)和职业化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形成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6月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
“复制和推广居家养老服务创新模式,是我们当前和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居家养老是大城市养老的痛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养老服务体系最难啃的硬骨头。”郭汉桥强调,从大型国企率先突破,到民营企业合作参与,占比99%的养老服务市场有望激活,也希望养老服务产业“蛋糕”能够越做越大。
据悉,为了进一步推广创新试点经验,北京市城六区创新试点“揭榜挂帅”工作于今年4月启动。面向社会招募遴选一批有实力、有经验、有意愿的优质养老服务企业作为运营主体,承接开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工作,提供覆盖“床、护、助、餐、医、康”一体化的居家照护综合解决方案。
郭汉桥在论坛上表示:“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小、散、乱,市场规则不完善,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不仅缺乏自身造血功能,也难以承载居家养老服务。”
除了提供多元化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需求,如何让助老服务更方便快捷地触达老年人同样关键。针对这一实际需求和痛点,北京养老服务门户网站“北京养老服务网”也将于6月中下旬上线。据了解,该网站不仅面向老年人提供各类查询服务,相关市场主体也可在网站上找资源。具体来看,老年人可在该网站查询到全市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养老助餐点、适老化产品等信息,并在线办理津贴补贴等服务事项。同时,网站开辟了养老政策、养老人才、志愿服务、京津冀养老、养老课堂等服务板块,帮助老年人找政策、找机构和找服务。
北京商报记者程铭劼赵博宇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搭平台、定清单 居家养老“北京方案”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