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户分离无法享受助餐补贴,跨区入住养老机构也受影响
老年人热盼“补贴跟人走”
■异地养老首先要突破异区养老的政策障碍。《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明确要求建立养老服务相关补贴的市级统筹协调机制,而在实践中该机制还未建立,有待进一步协调、打通
■本报记者 王海燕
同样是一份20元的社区养老餐,73岁的方老伯可以享受4元/份的助餐补贴,户口不在所在地的黄伯伯却与之无缘。为了这笔助餐补贴,跟儿子一起住的黄伯伯吵着要搬回黄浦区老房子。昨天,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本市养老政策和机制完善情况的报告,老年人盼望“补贴跟人走”的呼声引发关注。
市人大专项监督调研显示,助餐服务是社区养老服务中老年人最在意的一项。这些年,上海持续多年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实事项目。截至2022年年底,本市共建成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608个,日均供餐能力达到16万客。老年人对此予以高度肯定,但也有更高的期盼,助餐补贴在各区互认结算就是其一。调研发现,一些人户分离的老年人无法享受由户籍所在地政府提供的助餐补贴。
家住徐汇一居民区的孙老伯最近就在为此事烦心。家门口多了一家社区食堂,他和一群老伙伴相约探店,欣喜地发现,两荤一素套餐不用20元就能吃上,市价超过12元的8只装奶黄包这里也仅售6元。不过同是上海老人,买单价格却不一样。64岁的钱老伯享受9折优惠,72岁的吴阿婆享受85折,而77岁的孙老伯因为户籍在宝山,不能享受折扣优惠。社区食堂建在家门口,却因人户分离被挡在门外,养老补贴为啥不能在家门口享受?和孙老伯发出同样疑问的老人不少。市人大问卷调查显示,过半数的老年人都希望能实现“补贴跟人走”。代表调研还发现,补贴统筹未打通不仅发生在助餐领域,对跨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因机构运营方无法获得相应运营补贴,也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入住率。
“补贴跟人走”在异地养老中也是打通堵点的关键一环。因为担心补贴问题,不少老年人放弃了在长三角周边城市养老的打算。数据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老年人中,19%的本市户籍老年人有一定的异地养老或康养意愿。但目前老年人对于相关信息缺乏便利可靠的了解渠道,异地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也还需完善操作环节,使其卡在了“最后一公里”。养老补贴是老年人非常关心的福利,很多老人都在计算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养老的账目。比如各个区助餐补贴结算政策不同,跨区居住的老人就很难申请到居住地的补贴。再比如,目前上海养老服务补贴包括长护险项目。如果老人选择在其他城市养老,可能较难获得该项补贴。“破解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打通养老补贴的互认和结算机制。”市人大代表金银淑说。
据悉,目前本市持续发布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清单,推动上海各区与三省35个市(区、县)签约合作,开展长护险长三角养老机构延伸结算试点,为上海老年人旅居康养、异地养老提供服务保障,但在养老服务补贴共享环节方面依然存在堵点。这就需要建立信息对接机制,探索不同地区各种标准的相互承认,包括需求评估、设施名称、服务标准、信息共享等,为不同地区的通关提供制度保障。
在市人大社会建设委主任委员赵永峰看来,异地养老首先要突破异区养老的政策障碍。《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明确要求建立养老服务相关补贴的市级统筹协调机制,而在实践中该机制还未建立,有待进一步协调、打通。为此,赵永峰等委员建议加快建立相关补贴政策的市级统筹机制,针对“人户分离”的老年人,推动各区梳理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及老年助餐等补贴清单,建立各区内部、各区之间的互认和结算机制,实现“补贴跟人走”。
养老补贴的互认和结算涉及各区大数据的打通,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在会上作了回应,目前已将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补贴申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申请都纳入“一网通办”,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政务办事流程,优化老年人授权代办的功能,在“一网通办”中设置为老年人代办、帮办、上门办等功能。
(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