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口到渐趋冷静,互联网医疗如何迎来新变化?
导语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从风口到渐趋冷静,互联网医疗如何迎来新变化?
从风口到渐趋冷静,互联网医疗如何迎来新变化?
互联网+医疗行业面临剧烈变革,对于创业者来讲,目前是否还处于风口?政策如何变化?萌生了哪些新业态?哪些新模式值得注意?
11月17日,以“数字时代的医疗新生态”为主题,2018天府软件园年度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四川互联网大会在成都召开,天虎科技采访提炼了各位嘉宾观点,以这场具有高信息含量的活动作为剖口,看看这个行业里在发生什么。
以下将分为:行业融资变化、政策变化、宏观机会、技术变量、新模式、对创业者的建议。
融资:风口已过,趋于冷静
据统计,智慧医疗行业从2014年到2018年,诞生了约1890个融资项目,总投资额约1611亿。
2014年是行业萌芽破土而出的一年,那一年整体全行业大概只有110个投资项目,全行业投资是113亿。2014年70%的项目都是投给天使轮和A论企业,不会做B轮、C轮大额的投资,回溯到那个时间点的时候,113亿的投资里面东软熙康一家就占37.8亿,剩下全行业分到这么份额。
2015年是边界扩张百花齐放的一年,共计548个项目融资314.4亿元。除了政策释放出来的新机会以外,今天看到所有项目的业态都是在2015年形成的。这比2014年多了大概5倍投资,光是天使轮投了248家企业。当时这个繁荣其实是产业资本跟TMT投机资本造成的,这也给2016、2017年进入寒冬埋了一个很大的雷。
2016年成为模式证伪追求本真的一年,合计477个项目拿到310.7亿元投资。
2017年,行业进入了相对的低谷,成为寒冬更盛的一年,也是强者恒强的1年,这一年共约455个项目,投资总额达473亿,其中,大部分投资都集中在头部项目,出现了超10亿人民币级别的投资。
中电健康基金合伙人王晓岑认为,对新创业的人来讲,挑战其实非常大。现在新的创业模式其实建立在之前所有的模式基础上,已经很难看到更多的创新点了,大多在进行存量的博弈;对新进入的项目和新出现的创业者,门槛越来越高。
从去年到今年,如果是天使轮,拿到的金额可能是过去A轮的金额,而且从业者都是非常成熟的从业者,团队都是非常明星的团队,很难再出现像2014-2015年草根团队成功的情况。“当然不是不鼓励团队创业,但是确实在这个行业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产业资本的时代。现在烧出来的独角兽非常有限,看到的就仅有几个项目,目前还只是资本估值上的胜利,还不是产业真正的发展。”
总体看来,王晓岑总结,风口已过,趋于冷静。
针对哪些模式已经被证伪,在王晓岑看来,第一种,跟政府监管办法定性上有悖的,一定会被证伪。这个东西在行业里有一个教训,挂号是特别明显的。2015年最疯狂的时候,很多行业企业都在做挂号加号这件事情,甚至百度也重金砸挂号相关的项目,后来整体连医疗事业部都取消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医院挂号是公共资源,在国家的监管办法和整个政策体系里面,这种定性决定了绝不允许市场化买卖和定价,这个创业方向被证伪是迟早的事情。
另外,2015年有一股风潮是投医疗电商,当时大家投的预期不是看它真正销售的增长,去给高估值,源于是对整个网售处方药的预期。但事实上网售处方药到今天仍然要面临挑战。面临政策监管的风险,究竟该怎么创业?这需要所有人在投入时谨慎。
第二种,确实这个需求是存在的,但是它不好做收集的,这种做互联网模式也不好做。就比如说“飞刀”,它确实在线下有一定价值,但它跟线上结合在一块以后,真正的平台互动化的效应是出不来的。所谓的互联网医疗还是要遵循互联网本质的东西,就是对于交易成本的下降和对于组织边界的扩张,到底你的核心作用在哪里?你的整个链接链条、数据链条、交易链条到底构建在哪里?
政策:从冷到热驱动行业
互联网医院政策在智慧医疗的诸多政策中具有明显代表性。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连续发布了一些基于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鼓励性的政策文件,行业出现爆发式发展。
2017年5月,卫计委发布加强监管的法规,互联网医院发展出现短暂停滞。互联网医疗创业者马上开始调整各种策略,开辟了很多新的战线,甚至有人戏称,就此造出了互联网医疗AI的风口。
今年,开始出现了政策的春风。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同年7月,印发《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赋予了互联网医院合法主体身份,明确了一些准入的准则和监管准则,包括明确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严禁互联网医院进行初诊、诊疗行为要全程留痕等,标志互联网医院发展进入新时期。
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全国领导人吴苹表示,新政明确了医疗机构的核心地位,互联网医院必须要依托一个实体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科目和实体诊疗医疗科目一致,希望医疗机构担起互联网发展的大旗;同时加大对互联网医疗行为的监管力度,禁止互联网医院进行初诊,但可以预约挂号、报告、缴费,也可以进行复诊和转诊。
一位互联网医院创业者说道:“今年政府给出了有价值的细则,对我们来说非常振奋。所有的创业者像打了鸡血一样,几个月来我们每天都工作20个小时,已经很久没休假,就是因为我们觉得互联网医院的机会出现了。”
宏观:低频刚需的医疗来说还有很大的空间
中电健康基金合伙人王晓岑也谈到了对行业宏观的6点看法:
第一,互联网医疗在医疗领域的渗透率仍然很低,中国网民的规模7.72亿,整个互联网医疗应用用户的规模不到3000万,活跃用户可能会更低,这样不到4%的覆盖率,对低频刚需的医疗来说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二,搜索平台的信任崩塌以后,全行业的流量在做重构,引发了更多垂直领域APP的崛起,其实更多地是在分解原先的流量体系。
第三,低频刚需下,TO C用户的活跃和留存成本居高不下。包括互联网医院都是争夺线下流量,希望从医院的非诊疗提供免费的应用,比如说挂号充值缴费,就是为了获取医院的流量,这个相对网上的用户成本不是一个量级。
第四,在挖掘场景的长尾医疗价值上,也开始慢慢的有了很多新的探索。
第五,医疗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的升级,从院内的诊疗开始,再到院后康复、健康管理的医疗需求的全过程,已经开始在逐步覆盖。这里面有非常多是企业自己去填的,帮医院建了各种系统。过去烧的1600多亿全行业投资当中,其中有一大块是烧给了中国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电子处方是未来互联网医疗与互联网服务的分界线,也是未来互联网医院的核心。
从投资机构的眼光出发,项目能够在这个领域存活未来更重要的是整合能力,需要“一个中心、九个要素、七个参与方、三个流向”。
“一个中心”是指,项目所在领域是否有足够的雪道滚雪球。
“九个要素”是成功的关键 —— 资金、患者、医生、医院、数据、保险、技术、政策和药企,这九个要素必须碰撞、协调。
“七个参与方”,指把医生、患者、医院、政府、保险、药企、器械企业,完整联系在一起。
王晓岑认为,在今天单点突破已几乎不可能,只有平衡、协调九个要素、七个参与方,并且找到自身价值,这样的公司才能获得自己独特的竞争能力。
而在患者流、数据流、支付流这三个流向中,能够看到企业的运营模型,以及从运营模型到财务模型之间的勾连。现在交易链条还没有看到形成特别强的有实质性的交易平台,还在探索寻找历程当中。
中电健康基金在投资这块非常看重包括数据平台和应用平台的枢纽级平台,这个枢纽必须是患者流、数据流、支付流的交汇点,不能做交汇的平台的意义是有限的。
变量:新技术赋能医疗
日新月异的技术为医疗带来了怎样影响?
人工智能:
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影像信息技术事业部产品经理张俊华在医疗影像行业工作多年,在他看来,从第一台X光机发明开始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医学影像没什么变革,但最近情况不一样了。
“我把它称之为激变中的医疗影像。比如扫描环节,设备越来越高端,几秒钟就可以做一场全身检查;比如诊断环节,一个部位产生上千幅影像,放射科医生很难一张张全部看完,这时人工智能就能大显身手;比如报告环节,移动技术从第一代升级到5G,即便影像数据越来越大,也不影响报告的远程传输与共享。”
西门子已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医学影像诊断过程赋能,使扫描更精准,诊断更精准,报告更精准。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整体解决方案中心临床科学部高级总监、飞利浦影像研究院院长周振宇认为,人工智能在临床决策支持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不管哪个临床学科,医学影像均是帮助医生实现早期干预以及精准判断的重要依据,人工智能可以将成像的信息通过定量、定性的方式体现出来,这也是人工智能可以在影像上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原因。
他认为,医学智能环境秩序将会重置:“今天非常像春秋时代,有传统的医疗设备厂商,有初创型企业,有互联网+企业,都进入到门槛非常高的医疗领域。在行业初期,大家侧重点不同做法不一,但最终大家还是会达成共识,建立市场准入标准,进而开启凭实力竞争的战国时代。”
在周振宇看来,对医疗行业而言,并非数据越多就越能解决临床问题。例如一个高年资的医生,临床诊断准确率达85%,人工智能只要超过这个准确率,就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在准确率本来就很高的情况下,一味堆积数据去提高模型的准确率,效果不佳不说,还有可能将医疗成本提升至不可接受的程度。
“这也是为什么我提出,飞利浦期待用有限的数据去预测更多的未知的疾病。对于临床来说,有限数据集其实已经够用了,而另一方面,飞利浦也在通过合作等方式,扩充有限数据集的总量。医疗并非简单模型。我们希望在有限数据集上做好医疗这个大任务。”周振宇表示。
腾讯觅影应用中心主任吴明柱谈到,腾讯觅影从发布到现在服务100多家三甲医院,很重要的一点是跟腾讯一直秉承的产品理念密切相关,就是要实用。
这体现在,第一,人工智能技术要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要从整个医疗当中挖掘技术存在的医疗场景在哪里。比如说在诊前做导诊、预约,诊中做影像筛查、病人复诊,以及诊后做一系列的事情。
第二,光做场景没有用,还要集合现有的医疗流程,能够把这项技术把现有医疗流程融合起来,这样项技术才能让医生和患者真正使用。
第三,打铁还需自身硬。人工智能需要做辅助的诊断,或者是做辅助性的工作,本身的准确率要达到一定的实用价值。
IBM Watson Health大中华区运营官周德标谈到,核心医院面临问题是患者数量巨大,每天一个医生要看上百病人,分配给到病人的时间非常少,也没有时间去提高知识能力。而他们的方案,可以帮助一线医师节省时间,并投入到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Watson Health与传统AI医疗不同之处有四个方面:一是采用了云平台,医疗行业关乎人命,需要保证服务足够稳定,再考虑到医疗行业合规性要求,采用云方式提供服务;二是数据来源,IBM收购的四家数据公司原本就持有大量医疗数据,且IBM还和中电健康、保险公司等合作,保证了数据的合法性;三是理念独特,IBM看待人工智能,并不称其为“人工智能”,而称其为认知计算;四是平台合作化,Watson Health与生态系统大规模合作。
5G: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赵立君透露,该研究院专注于医疗、教育、农业这三个领域。目前5G标准既定,但相关基础设施还未建设,而等到位再去研究5G应用为时已晚。为此中国移动建立了面向各产业的5G网络实验室,企业可利用实验室中的5G网络对业务进行设计、优化,使之符合未来市场需求。
赵立君表示,5G将为医疗行业带来巨大变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5G大宽带为未来医疗提供高速数据传输能力,二是5G网络切片可保障未来医疗特殊诊疗需求,三是5G边缘计算构筑未来医院信息化新模式,四是eMTC大连接能力促进未来医疗万物互联。
目前中国移动已在5G医疗上有了不少实践,比如用5G技术升级传统医疗器械、提供无线的健康管理方案、建设面向医疗行业的数据使能平台、医疗影像云+AI辅助诊断等。
新模式:百花齐放各自探索
技术创新往往引发一系列模式创新。从大会分享的内容来看,不少企业都在摸索自己的模式创新之道。
做医疗资产管理:
生产制造是GE相对很多对手来说的优势,作为GE中国区副总裁、GE中国创新中心总经理、GE医疗集团中国西区总经理,马加宁展示了GE通过金属打印和非金属打印制造头盖骨、椎间盘等部位的案例,这在中国医疗行业还是新课题,但要拿到认证后才能上市。
而在资产管理和医院管理领域,GE是走得最早的一批厂商。马加宁认为,通过数字化实现医疗设备的数据链管理,这是一项挑战与变革。目前,60%以上的医院仍使用落后的设备管理系统,信息孤岛数据难收集,质控管理不够重视,缺少医工技术人才。要认识到,质量控制不光是医生的事情,不光是技师的事情,要全程做质量控制才能保证。
GE的解决方案是帮助医院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从台账管理到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从表单管理到实现数据链质控管理体系;从粗放管理到科学的绩效管理。为此GE推出资产云管家,从科室主任到医工助手、临床助手,再到医联体的模式,让管理层真正管理到全院的设备信息,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
最近资产云管家已经签了第500个用户。从安全性讲,GE资产云管家与中国电信天翼云合作,客户医院的数据安全性得到保证。同时预防性的维护非常重要,让设备最大化的被利用起来,用完这个系统以后,医院能够提高20%的资源使用率,减少50%的维修成本。
医院院长是不是有很好的管理意愿;科室的管理能力本身不会太差;对投资回报本身有需求。这三个缺一不可。资产管理现在有个特别重要的时间点,当控费、零加成的要求出来以后,医院必须要向管理要效应。
做生态:
浪潮集团健康医疗事业部副总经理潘琪和卫宁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阳均谈到了做生态的重要性。
以卫宁为例,这是全国第一家医疗信息化上市公司,目前全国医疗信息化软件市场份额排名全国第一,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全国第一,核心系统装机量、医院服务数量已经超过6000多家。但卫宁不再定位是软件服务提供商,通过四朵云(云医、云药、云康、云险)的落地,希望和合作伙伴一起为服务客户带来赋能增量。卫宁把跟医疗相关的资源,包括保险公司的资源、7万多家药品合作药房的资源、个人体检服务的资源,形成一个闭环来完整打包提供给最终用户,通过互联网手段帮用户赋能,而不简单是提供轻问诊或者某一个软件功能。
生态是冯阳认定的互联网医疗关键词。以其战略客户为例,很多地方听到邵逸夫互联网医院,听不到卫宁的互联网医院,就因为卫宁是作为医疗机构的合作建设方和联合运营方,卫宁做互联网医疗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医院品牌,树立医院在整个互联网医疗生态圈里的地位,而一般的第三方平台,大多是将医生拉到自家平台直接和患者发生业务联动。
做新型渠道服务商:
王晓岑谈到,行业终极形态到底有什么方向,是大家都在关心的。比如慢病管理经历了之前百“糖”大战,2015年大战非常惨烈,最高峰的时候,她曾经在项目表里看到176个糖尿病应用,到今年只剩下3-4家实现规模化收入,最高规模化收入不到5亿,收入主要来自于耗材、保健品、医药电商。
也就是说,用慢病管理,用互联网医院的形式勾连后,最终还要卖东西,从量级上不断和上游厂家议价价,本身会形成行业里的经销商,实际上又变成了市场主体。但这跟过去所谓的存量经销商有实质性区别,否则烧那么多钱没有意义。
未来行业区别定义出新的市场主体,不叫经销商,叫渠道服务商、运营商。原来传统存量的经销商,只是把产品从药厂或者设备厂家送到医院就完成整个过程,但是今天由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增值服务发展出来的渠道商,虽然也向这些主体卖产品,但是未来会有服务型的增量,在对整个服务中每个环节做了医院不能做的服务,从而医院给你一部分的采购量,或者你能够拿到市场的份额,这是未来很多垂直化应用最终的出路。
王晓岑认为,而在未来,互联网医疗的新型盈利模式,将出现产业整合,整合出新一波的市场主体:经销商、云医院、CRO、维修商;随着运营提升,影像、病理、检验等边缘科室也将得到提升;C端使用习惯变化,也会带来消费升级。此外,还将出现优化降费(工业企业成本降低)、支付变革(支出新生态)等。
对创业者的建议
院后服务重点领域未来存在很大机会:
王晓岑觉得,搭建互联网医院的IT成本不太高,但沟通成本很高,跟医院谈判要取得对等的谈判地位,对你自身的规模、过往经历要求非常高。互联网医院还是大玩家在做,在刚开始探索阶段需要大量试错成本和时间机会成本,她不是特别建议初创企业去做。现在互联网医疗真正打开了一些口,但针对互联网医院的落地,不是简单的线下医院的映射。
针对长尾医疗场景,王晓岑认为,在院后服务的一些重点领域未来存在很大的机会。互联网医院开放以后,在慢病、康复和健康管理领域存在很多的机会。
针对从业企业搭建的变现方式,王晓岑认为,对初创企业这块挑战非常大,整个的支付体系不太完善,有一些东西是无定价的,最终它的盈利,要呼吁保险、药品等相对传统的付费支付方加入。未来还要看保险支付方能通过什么形式加入。保险要加入的话,数据流的打通、整体健康服务、多要素的结合,对整个行业还是挑战。
IT人与懂医疗的人要融合:
马加宁认为,医疗有一些细分行业不太好做,它需要人对人的,在网上做有一定困难,创业一定要找到一个盈利点,光靠烧钱是不行的。
大家都在看算法,这很重要,但得找真正懂这个行业的人。在互联网医疗创业中,大部分都是小IT公司在领头,找懂医疗的人加入。我理解,这两边得往一块凑才可以做起来,而不是一边人主导另外一边人来做。目前慢慢形成趋势,做医疗设备的公司、做医疗科研或者是应用的人,现在在跟IT的人在结合。
同样,医疗行业数据要跟医院结合,跟临床的有经验的人结合。同时要找有算法的人才能做起来。
创业型公司要在某一点上做专:
冯阳认为,大公司要做大型生态主导生态建设,创业型公司要在某一点上做专。
比如做商保理赔服务,做专业化以后,以专业能力、技术能力或者服务能力,能得到大公司的价值认同,是很容易获得一些资本或者业务上的合作。
运营、地推可能不太起眼,比如线下的扫码支付,把支付宝、微信引入到医疗里面去。运营得好的,不运营自然增长的,同样级别的医疗机构,用户使用量会差好几倍,这个是运营型公司的机会。
医生也需要网红,需要有创业公司把医生包装成网红,这样反推带来更多的粉丝、更多的业务量。
所以,在很多细节点上,都是有创业公司的机会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