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养老圈内不吐不快的众多“怪象”
导语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盘点养老圈内不吐不快的众多“怪象”
盘点养老圈内不吐不快的众多“怪象”
1 关于护理员
很多养老机构参加过运营管理培训和养老护理员资格培训,但由于准入门槛低,护理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原来接受过正规或长期培训的人员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从业者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后获得初级资格证书,且半数以上的机构无人持有高级证书。
此外,在护理员年龄问题上,有些机构片面、一味地追求年轻化。年轻的护理员有活力,容易考取资格证书,但年轻人对养老服务业认可度较低,流动性大。中年护理员普遍在家中有过照顾他人的经验,较能吃苦耐劳,相对稳定,这些特点对照顾老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2 关于无证经营
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全部属于无证经营。即便是公办养老机构,许多也属于无证经营。许多养老机构持有2014年以前核发的福利机构许可证,在提高消防验收标准后,年审基本不合格。
未能通过消防验收,是导致绝大多数养老机构无证经营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当前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消防设施改造投资大,要求严,许多民办机构表示当前已经运营困难,无力承担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消防整改费用。
同时,消防验收要求的前置条件较多,如需要提供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十几项证照。
由于过去养老机构在土地利用、规划许可、建设等方面存在审批手续不齐全、不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大多非自身原因造成无法备齐相关文件证明。拿不到消防备案手续,不仅民政部门的民非证不予年审,不能获得政府的运营补贴,而且卫生证及银行的一些手续也无法办理,医保定点报销无法落实,严重限制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3 关于扶持政策
政策扶持难落实与部分机构政策套利并存。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暖、燃气、有线电视收费等执行居民价格,但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租用的是村里的土地或是厂房和商业用房,这项政策就很难落实。
由于缺乏后期监管,政府前期的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民办养老机构的道德风险。为了获取政府补贴,部分养老机构存在虚报床位数量等政策套利现象,也有个别机构以“养老”之名行房地产业之实,套取用地指标和财政补助。
4 关于标准化
标准化建设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养老服务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的行业规范。以老年人能力评估为例,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需要对其生活能力进行评估,以便确定所需的护理等级并据此确定收费标准。
这种评估本应由入住者和养老机构之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根据专业标准来进行。目前所有的机构也都会对入住老人的健康和生活自理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但参照标准不一。这也导致机构与入住老人家庭之间对判定结果经常难以达成共识,甚至产生矛盾,给收费和看护方面带来影响。
5 关于政策导向
由于当前养老机构和床位建设数量仍被纳入考核指标,地方政府多鼓励机构做大做全。一些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社会福利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基本由政府划拨用地,投资多、占地多、机构人员多,有公立医院入驻,作为“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推出。
由于前期投入高,收费也相对较高,脱离了普通群众的接受能力,入住率普遍低下。为此,应纠正“示范性”养老机构档次越高越好的错误认识。同时政府不宜再片面追求床位建设数量,而是应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有效需求、如何提高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6 关于机构审批
目前来看,养老机构新建、改建项目所需申报材料较多,手续十分繁琐,周期较长。一位机构负责人表示,办理养老机构手续,从头到尾需要盖36个公章,意味着共有36个部门涉及审批,历经3年才办完所有的手续。为适应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政府应加快建设项目流程再造,推进审批服务相互衔接,对养老机构建设实行并联审批,同时精简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审批材料,由事前审批更多地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但是往往到了基层,很多出台的有利政策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像国家已经不需要开“你妈是你妈”这种奇葩证明了,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现象还是存在,虽“放管服改革”把先证后照改为了先照后证,但是在很多地区,各个部门还是要这证,那证,否则你就是办不了其他的证。
7 关于行业竞争
老人及其子女选择入住养老机构时一般存在低价位优先选择心理。在目前养老机构老年人入住率不高的情况下,老人及其家庭的这种心理被部分养老机构利用,造成了竞相压低价位的恶性竞争。
按经济成本计算,有些养老机构每月600元(自理老人)的入住费用已是无利可图,但有的机构表示“500元即可入住”。机构之间这种的这种价格战,只能迫使其压缩成本,降低服务质量,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养老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8 关于机构布局规划
由于目前政府对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布局干预较少,民办养老机构选址存在一定的自发性。我们在调查中遇到的一个极端情况是,某地区公交车一站距离内分布着6家养老机构,结果导致这6家养老机构入住率均较低,平均只有30%~40%。
从长远看,养老机构的发展不可能靠压低价格、只收住自理老人来实现。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为需介护老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养老机构,尤其是政府支持下的养老机构要实现良性发展,其收住对象应以需介护老人为主的刚性需求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针对这一群体的精准化服务项目。
9 关于龙头企业
每个行业每个地区都有龙头企业,养老行业也是如此。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各地区的养老行业协会多是由当地龙头企业、特别是龙头养老机构倡导建立起来的。虽然这些企业理念上是先富带动后富,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龙头企业多具有较强的社会资本,容易取得政府的更大支持,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配置,结果造成了典型的“马太效应”。
从长远看,养老机构的发展不可能靠压低价格、只收住自理老人来实现。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为需介护老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养老机构,尤其是政府支持下的养老机构要实现良性发展,其收住对象应以需介护老人为主的刚性需求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针对这一群体的精准化服务项目。
10 关于社会支持
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目前社会各界已越来越认识到养老问题的重要意义,在物质和服务等方面对养老机构的支持越来越多。但是,部分社会支持尤其是志愿者服务存在将服务主体与客体倒置的现象。
首先,社会支持多是有选择性的,支持对象多选择公办机构或是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处于市区的机构,而那些真正需要社会关怀的“弱势”机构却少有人问津,因此多是“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其次,志愿者服务具有随意性,一般是在节日上门提供“到此一游”式的简单服务,缺少自发和持续性的服务活动。
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与运营中存在以下4大“怪相”:
1.奢华与简陋并存
养老机构内部奢华与简陋并存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某些“窗口”型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奢华,医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与此同时,另一些“非窗口型”公办养老机构(特别是农村敬老院)多设施简陋,位置偏僻,医疗资源匮乏。对一些老年人来说养老机构是安享晚年的幸福窝,但对另一些老年人来说却是度日如年的难民营。
如今政府争相出资兴办了许多“示范性”公办养老机构。既然是“示范性”养老机构,就应具有普遍性,是一座“普通”的、提供“基本”“规范”服务的养老机构,配置的设备仅应满足入住普通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而绝不应该是“设施先进”,甚至是“奢华”的代名词。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示范性公办养老机构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政府财政投入也越来越多。一些地方政府以“养老服务”名义兴建的“示范性”养老机构事实上已演变成为设施奢华、专为极少数老年权贵服务的“高级会所”或“高级休闲度假村”。
2.选择性收住
经济增长、社会变迁与计划生育使得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急剧弱化。在此背景下,中国逐步探索养老服务的新形式,并基本形成了“以家庭照料为主,社区照料为辅,机构照料为兜底”的养老服务体系。
由此可见,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照料,作为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之一的机构照料,是在家庭照料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入住养老机构的主要应该是家庭无力承担照料责任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其中公办或公助养老机构更应如此定位。
但现实情况是,由于缺少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和评估标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之政府资源配置不足,在利益驱使下,某些公办或公助养老机构对入住老年人进行筛选,专门收住那些经济条件与身体健康状况均较好的老年人,而将那些贫困、身体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拒之门外。
大量需要机构住养服务的贫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因支付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入住公办或公助养老机构,与此同时,大量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多为老年权贵或权贵者父母)占据了大量公办或公助养老机构床位。机构养老服务领域嫌贫爱富现象较为突出,使得养老资源没有让最需要的人群享用,背离了公办或公助养老机构创办时的初衷,加剧了社会的不公。
3.以养老名义变相圈地
近年来,因应人口老龄化发展对老年服务需求增加的需要,政府逐渐加大了对老年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一些企业或私人投资者之所以瞄准养老服务业,既非出于社会责任承担,也非依靠收住老人来获取收益,而是出于对政府养老优惠政策的“围猎”,甚至假借发展老年服务业的名义变相圈地搞房地产开发,从而实现“政策套利”的目的。
例如:东部某省会城市的一所高职院校假借养老服务教学实习基地的名义将数百亩教育用地用于建设山地别墅,并向社会招租。这一项目不仅得到政府某些领导的支持,而且还被选作政府对外宣传的窗口,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得逞。这种资源错配本质上属于变相的权力寻租,只是在合法、合规的外衣下进行了相应的包装。
这种以扭曲的市场化发展来补充公办养老机构的欠缺,无法惠及普通民众。长期来看,这种“伪市场化”的变相圈地对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绝非福音,而是某种倒退,甚至存在不少消极腐败因素在其中。
4.资源短缺与闲置并存
近几年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现在笼统地说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是很不准确的。“一床难求”主要出现在设施完好、服务规范、收费低廉的公办养老机构,而民办养老机构多出现较高的床位空置率。
特别是大量养老机构盲目效仿欧美国家,不顾老年人的现实需求与消费偏好,不能基于当地老年人的需求调查来布局养老服务设施,而是热衷于在远离老年人长期居住地的远郊区甚至乡村新建有数百甚至上千张床位的“老年人集中营”,背离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消费偏好。
结果导致:“北京的床位空置率为40%~50%;即使在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市,养老机构的总体入住率也不足70%,个别郊区养老机构实际入住率甚至不足20%;南京目前有一半在建或已建好的养老床位处于空置状态,更有甚者,由于各种原因,该市每年都有10多家民办养老机构关门停业。类似现象在其他地区同样存在。”
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大量闲置并存。居高不下的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意味着养老服务投资失误,不仅造成土地与财政资源的浪费,也扭曲了养老服务业的正常发展。
养老市场的规模,媒体宣传,动不动就几十万亿,上百万亿,虽然2017年中国GDP总量也才82万亿。因为中国老龄人口众多,到2017年底就有2.41亿老人,再加上未来,6285还有3.66亿老人,老年人口基数非常庞大,如果有消费能力,这必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虽然目前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不足,但6275这3.66亿老人,是目前中国最有钱的一个群体,未来必将有巨大的消费能力,所以中国养老市场巨大的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可期的,但目前的发展还是比较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看好,但真正愿意大规模投入的却非常少的原因。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找到合适的养老机构发展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