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互联网医疗该如何发展?

导语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新时代,互联网医疗该如何发展?
新时代,互联网医疗该如何发展?
医疗服务是民生中的核心问题,一个社会的医疗服务系统是涉及诸多学科领域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难题。尤其是在中国,医疗资源相对短缺,虽然实施了多次医改,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很多医疗体系内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医疗是指借助互联网思想、渠道和技术所开展的医疗活动,它更看重跨医疗机构、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建立以网络民众为核心的医疗活动开展方式。
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历程
初识医疗信息链接的价值
1982年中国的医疗工作者首次通过Email进行病历会诊,开始了国内最早的远程医疗实践活动,也是国内最早的网络医疗活动。1988年,解放军总医院通过卫星与德国一家医院进行了神经外科远程病例讨论,这更是国内远程医疗的首例。1995年,国内媒体报道了山东13岁小姑娘杨晓霞怪病缠身的消息,中国医生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各地的专家发出联合攻关的邀请,通过应用各国专家提供的治疗方案,终于控制住了杨晓霞的病情。
从远程医疗开始的互联网尝试
在众多机构对远程医疗进行了尝试之后,我国开始了更具有现代意义的医疗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研究与应用。
2014年,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与互联网医疗平台公司、网络医疗接诊点等共同建设的广东省网络医院成立。该网络医院获得了卫生计生部门许可认证,采用“视频问诊+就地购药”的服务方式。至2016年,已在广东省全省21个地市58个县域设置网络就诊点2300余个。利用远程医疗,不仅使得实体医院的功能得以拓展、服务得以延伸,也向社会各界证明了远程医疗依然具备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互联网医疗网站的兴起
1997年开始,医疗网站陆续建立,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早期的医学网站主要分为卫生健康、医院宣传、专科医学、医学支持与教育四类。
2015年国务院推出“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进一步加速了医疗互联网的发展。例如“好大夫在线”建立了互联网上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查询系统;“如医”制造了一个纯粹为医生打造,也只有医生可用的垂直社区;“丁香园”给中国生命科学专业人士一个专业交流的平台,提供医学、医疗、药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交流;“春雨医生”融合了咨询、导医、社区交流、药物提醒、随诊等服务;“药药好”“111药”试图开创药品流通的全新模式。阿里巴巴先后投资了“寻医问药网”“U医U药”和“华康全景网”等医疗平台。2014年初,阿里巴巴又收购了“中信21世纪”,并更名为“阿里健康”。腾讯公司的互联网医疗以“微信”为立足点,在2014年通过接连投资“邻家医生”“缤刻普锐”“丁香园”“挂号网”获得了大量医生资源和用户资源。
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历程
人口多、互联网医疗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短缺的医疗资源,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政府、投资机构、互联网公司、医院等都在期待着互联网医疗市场的成熟,并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解决始终困扰自己发展的问题。所以,如何找到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模式就成为了激活这一市场空间的基础。
文化独特、互联网+中医可能成为突破口
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属性。在众多的尝试中,中医以其围绕人体健康保健的独特视角,在互联网世界中具备了成为网络型商品的大部分特性,因而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旦全民具备基本的中医理念而关注人体的数据和各种规律的时候,他们通过网络共享,将会极大促进中医自身的发展,并有可能进而推动整个人体科学的进步。
政策不明、各种医改方案都离不开互联网
中国的医疗改革一直在路上,在环境不断变化、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制定一个一劳永逸的医改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无论我们借鉴哪国的医改模式,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医疗保障机制,医改方案都无法绕开互联网思想和技术。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过去若干年的尝试中,医管部门已经越来越重视互联网思想的应用,这为更多互联网医疗模式的涌现创造了可能性。
共享缺乏、跨行业与地域的应用困难重重
中国的医疗领域地方本位主义、机构本位主义盛行,这与互联网所倡导的共享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互联网医疗机构虽然努力推动了部分健康数据的共享,但几乎无法撼动传统医疗机构对医疗数据的垄断。要想让中国的互联网医疗行业真正地脱颖而出,突破各种对共享的限制是必由之路。为此,相关的政策和立法势在必行。
模式单一、缺少医疗机构参与的夹缝很小
由于各种限制并存,现阶段留给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空间很小,如果这些机构无法依托传统医院,那就更难找到发展的空间。在经过门户网站、O2O等一波波浪潮之后,一批批互联网医疗企业倒下了,剩下的只能在已有体制的夹缝中生存。但随着多点执业、医生集团等适应互联网需要的政策出台,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传统医疗机构所具备的垄断优势,也正在被互联网运营模式所蚕食。医疗机构也许在将来不得不加入到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行列中,从而进一步促进整个互联网医疗生态的完善。
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方向
医学范式的互联网化
从群体到个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的海量存储和云端分析已经开始普及,只要策略得当,用合理的成本来保存个体数据,并对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建立以个体数据为基础的新医疗体系成为了可能。尤其是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人类高效率、低成本地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从而加速推进医疗行业的大数据化、个性化、互联化的进程。
从专业到民主:社交、共享、众包
传统的医学观念强调专业医生的技能和经验,医学也成为了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领域。互联网通过信息的共享让所有人都成为了医疗资源的提供者,从而让普通大众在整个医疗生态中的地位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与此同时,民众通过社交渠道的各种参与行为,也为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知识的普及奠定了基础。而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是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提升政府医疗供给效率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以民众为核心的医疗价值生态重构医疗
原有的医疗价值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医院、医生、药厂、器械厂、健康管理机构、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等各方面,都在产业生态的重构过程中寻找着新的定位和机会。在这一不断冲突、磨合的过程中,由移动社交所带来的医疗信息透明度的不断增加,使得民众逐渐成为了新的行业重心,并围绕这一重心从多个角度开始产业重构。
医疗服务的多边市场效应。医疗服务的内涵在互联网时代变得越来越丰富,从而为医疗市场的多边化带来了机会。建立医疗领域的多边市场,需要以民众为核心建立民众与民众、民众与产品供应方、民众与医疗服务供应方、民众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与医疗服务供应方等各种链接网络,并在这一全新的价值网络上,重新思考医疗价值的分配机制,定义各种新兴的服务内容。而这一市场空间也正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重要领域。
医疗金融的兴起。金融服务是医疗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重点之一。
医疗保险的互联网化。医疗保险将随着保险行业的互联网化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民众既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还可以参与到大众互助的保险模式,更可以根据多边市场的需要设计更多的创新医疗保险产品。
医疗支付的多样化。互联网在支付领域引发了巨大的革命,PayPal、支付宝、微信支付、网联支付等互联网支付模式,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也引发了一系列以支付为核心的行业变革。民众健康的金融化。在互联网时代,民众的健康也可以成为一种金融产品,并按照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规则来运营。因此围绕民众的健康储蓄,将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工具。
公立医院的平台化。互联网一方面减小了民众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距离,为此如何在一个平台上为民众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就成为了医疗资源优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私立医院的差异化。私立医院是医疗服务的重要补充,随着互联网对医疗信息不对称的消除,私立医院混乱经营的年代将逐渐结束,需要尽快找到其在互联网医疗生态中的新位置。一方面一些有实力的私立医疗集团将会充当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作用,尤其是在公立医院不作为的地区,这些民营医疗平台具备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大数据、共享经济时代,私立医院将越来越重视围绕民众个性化医疗需求而带来的市场机会。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院后管理、专科治疗等领域,将会成为大量新兴私立医院的重要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