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县域医改经验 “山西模式”都改了啥?

导语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学习县域医改经验 “山西模式”都改了啥?
学习县域医改经验 “山西模式”都改了啥?
9月27日,国家卫健委在山西运城召开全国县域综合医改现场会。会议指出,县域综合医改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各地要学习借鉴山西等地的先进经验,按照“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思路,加快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将单项改革的“树木”连成综合改革的“森林”,形成县域综合医改新气象。
那么,县域综合医改的“山西模式”究竟都改了啥?
山西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共有58个贫困县,5633个贫困村,究其贫困原因,这其中因病致贫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很多的贫困人口得了大病都不敢去医院。新医改作为民生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三晋百姓健康福祉。2016年以来,山西省在全面完成“十二五”医改任务的基础上,山西医改进入“快车道”。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医改,秉承“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理念,将深化医改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全面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各项改革任务,聚焦“县乡一体化”、“三医联动”、分级诊疗探索“山西模式”,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动各项改革惠民政策举措落地,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破旧立新改革体制机制
在体制破旧立新方面,山西省实现了3个突破:首先是改革办医体制,成立县(市、区)医院管委会,由县长担任主任,医管委办公室设在县卫生部门,将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府办医、管医职责,集中到医管委履行。其次是重塑管理体制,将县域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整合成一个独立法人的医疗集团,形成县乡一体、以乡带村、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同时,构建“三医联动”体制,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权下放到县,实行价格动态调整;将医保资金打包预付给医疗集团,按照“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原则,实行总额预算、按月预拨、年终结算管理,结余资金的40%用于发展业务,60%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山西省还创新监管模式,赋予医疗集团人事管理、内部机构设置、收入分配、运营管理自主权,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与职工奖惩和财政补助、医保偿付、薪酬总量挂钩。创新运行机制,医疗集团成立人事、财务、信息等6个管理中心和医学影像、临床检验、消毒供应等6个业务中心,实行统一管理,提高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取消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级别,集团对人员编制实行统一管理、使用、调配,所需适宜人才自主招聘,核准备案;全省统一为集团招聘人才出台优惠政策。创新薪酬分配机制,按照“两个允许”,绩效工资总量提升5倍,由医疗集团自主分配。创新信息化服务机制,医疗集团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医疗保险、签约服务、分级诊疗等信息互联互通。创新纵向医联体帮扶机制,做实做强三级医院纵向医联体,实现三级医院对县级医疗集团帮扶的全覆盖。
有升有降体现改革成效
从24个重点监测县的情况来看,山西省县乡村一体化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医卫融合、医养融合,即县级医疗集团设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实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机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实现了签约服务、预防为主、健康扶贫“三促进”,“1+1+1+X”签约团队服务模式落了地,城乡居民签约率达50.4%;形成县域分级诊疗新格局,县级医院下转患者同比增长112.2%;促进预防为主落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5.6%,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7.4%、78%;促进健康扶贫政策落地,“组团式”医疗精准帮扶在贫困县实现全覆盖,并全部建立远程诊疗系统。
改革还实现了基层服务量、服务能力、群众满意率“三提升”,县级医院门急诊患者次均费用、自付比例、间接成本“三下降”。更为重要的是,改革还促成了“五个转变”,县委书记、县长由宏观领导向争当医改“施工队长”转变,医疗行为由粗放式医疗服务向节约型健康管理转变,健康管理由医卫分散式服务向整体化、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卫生人才流动由向上虹吸向人才下沉、服务基层的方向转变,群众看病习惯由直接往上跑找专家向找家庭医生问个明白的诊疗行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