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失能老人的养老困境_1

导语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走出失能老人的养老困境_1
走出失能老人的养老困境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正面临的一大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有专家学者也表示,应对人口老龄化,应该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一样“攻坚”。而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中,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正逐步显现。减轻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料和经济负担,维护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考验着养老体系建设,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寻求护理难题的解决之道。
医养需求强烈
失能老人疾病与衰老并存,这种情况下,兼具医疗和养老双重功能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吃营养师搭配好的三餐,上午被推到室外享受阳光浴,闲时和老伙伴们一起玩玩乐器、唱唱歌,生病时医护人员能随时来到床头……对于今年69岁的李先生和他的老伴儿来说,这样的晚年生活,是他们此前根本没想到过的。
李先生夫妇的独生女因病早逝。多年来,他俩寄情于工作,用繁忙聊解难享天伦之乐的痛苦。可退休后,二人双双患上了癌症,进行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但李先生左腿活动受限,老伴儿感到体力下降,连锅都端着吃力,这样的日子让二老越发感到孤独。“我俩都有亲兄弟姐妹,但要么年纪大了,要么隔得太远生疏了,尽管他们对我俩的现状很关心,却都无能为力。”李先生说,去年年底的一天,他陪老伴儿到一家医院看病,无意中路过了一家养老院,经过了解这是一家医养结合的综合机构,里面管吃管住还管看病,便试着住了一段时间,觉得这样的养老机构不错,他们已经把自己住的房子租了出去,彻底搬进了养老机构,过上了集体生活。
据介绍,这家养老机构能提供养老、医疗、健康护理等各方面的服务,不仅有执业医师、康复师和专业护理员,还与多家三甲医院实现了双向转诊。因为服务全面,这家养老机构几乎是满床经营。
从事7年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管理工作的王振富认为,医养结合对老人来说,可以从医院昂贵的费用中解脱出来,又有了专业人员护理;对于医院来说,缓解了紧张的床位等医疗资源;对社会来说,则是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让失能老人晚年过得有尊严、有质量的养老方式。他表示,目前,我市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只有几家,床位不过几百张,从市场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同时,费用高也是很多失能老人无法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原因。据分析,机构照护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收费一般都高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绝大部分家庭无力支付。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全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
护理人员短缺
“我60多岁时,一身的慢性病,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后来我老伴儿重病卧床,我无力照顾,就想给他请个专业护理员,能让他在最后的日子里过得舒服一点,但花了高价却请不到人。”提起这事,退休老师唐女士忍不住流下眼泪。
唐女士的老伴患有肝硬化腹水,到了晚期,全身浮肿,腹胀难忍,在医院输液都输不进去,只能回家休养。“我们前后花高价请了几个所谓的专业护工,可他们根本不会照顾我老伴这样的危重病人,而且都是50多岁的人员,年纪较大,没干几天就累得受不了,不愿意干了。”唐女士说,护理员不行,儿女们只好轮流请假,从外地回来照顾老人,但儿女同样不懂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只能在生活上照顾得细致周到一些,无法缓解老人的病痛。
老人病情危重,送进养老机构既不放心也不忍心。怎么办?一家人决定还是送进医院。“医院里有针对危重病人的特护,老伴一说哪里不舒服,专业护工给按按揉揉,就能有所缓解。同样是帮老人翻身、如厕的动作,交给专业护工做,老人就能少受些罪。”然而,有些医院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患者,唐女士的老伴儿就被挡在了医院之外。
市养老服务协会、桥东区红旗楼阳光家园养老服务连锁机构创始人范为华介绍,专业护理人员不仅个人家庭难寻,就是养老机构也面临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即使招到了,也都是年纪较大的护理员,年轻人很少有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为了能使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护理工作中,范为华曾多次组织家政服务培训班,培训内容中有一项就是针对失能老人的护理。护理员的经济收入相对于同样辛苦的家政服务人员和月嫂较低,且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即使有这样的培训课程,也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失能老人的护理工作,形成了护理员队伍长期处于总量缺、流失快、新生力量少的尴尬局面。
从事11年护理工作的韩女士坦言,她出身农村,不怕辛苦,也不怕老人便溺脏臭,最怕自己护理的老人不小心摔了、碰了。她说,多次想换个轻松些、责任心小些的工作,最后都因为和老人相处出感情,舍不得离开而不了了之。
在范为华看来,随着观念的更新,今后选择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的老人会越来越多,而他们所面临的最大瓶颈是护理员短缺。
完善养老体系
失能老人的养老面临众多难题,如不加以重视,不仅失能老人得不到有效照护,也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采访中,不少养老机构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失能老人的关爱,没有现成的“良方”,只能积极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因此,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考验着社会养老体系是否完善,对此,必须拿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如今,家庭养老被大力提倡,这是最接近亲情的方式。但目前看来,并非都很现实。如果家庭不堪重负,就只好寄希望于社会化养老,通过养老服务的市场化,来弥补需求的缺口。遗憾的是,目前市场化养老只能填补部分老人的需求,却不足以解决大多数老人的困难,特别是最需要扶持的失能老人。同时,由于老人很难支付生活照顾的市场化成本,这就使很多失能老人望而却步。可见,任何对失能老人的照料模式,都存在利弊。只有形成政府、社会、家庭的立体、多元化的养老体系,才有望破解难题。
他们同时认为,应着力发展社区医养服务,解决失能老人居家养老难的问题。对此,政府就需加大投入,大力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医养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医疗机构,完善养老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其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失能老人家庭。此外,社会化养老不等于完全代替家庭养老。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尚没有为社会化养老提供充分的物质准备,应该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美德,让家庭为失能老人提供幸福的晚年生活。而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帮助,将部分失能老人的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定期举办失能老人护理技能的免费培训,以提高家庭护理能力;鼓励家庭互助、社区帮助,为居家的失能老人提供政府补助的上门医疗护理服务等等。
给失能老人家庭更多的关爱
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使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老人中,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成为养老服务中的最难点。家庭负担重、子女压力大、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等,已然成为这些家庭的常态。
照顾老人和照顾小孩是不一样的,老人越来越老,身体越来越差,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照顾者则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体力,承受的心理压力也会越大。在家照顾老人,照顾者往往24小时“在岗”,社交基本是没有的,这样不但社会关系慢慢断掉,自己的心身健康也会受影响。因此,他们是一个非常需要关爱和尊重的群体。记者采访中接触了很多失能老人的照顾者,了解到他们的辛酸和不易。在大家眼中,他们是照顾别人的人,但其实他们也渴望得到关心。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独生子女政策造就的“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注定了未来的家庭养老面临更多问题。因此,应当加紧探索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并给予照顾者更多实质的支持,包括医疗、护理的支持,经济支持,还有社交的支持,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方式为失能老人建立起保障制度,让众多失能老人的家庭看到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