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老龄舆情观察(2018年10月)

每月老龄舆情观察(2018年10月)

导语

每月老龄舆情观察(2018年10月)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每月老龄舆情观察(2018年10月)

每月老龄舆情观察(2018年10月)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每月老龄舆情观察(2018年10月)
每月老龄舆情观察(2018年10月)

(一)关注重阳节:

孝亲敬老代代传

【事件概述】

10月17日(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老人节”。这既是对传统孝文化的承续,又赋予重阳节关爱老人的新内涵。每年此时,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尊老、敬老中传递孝心、传播孝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关爱老人、帮助老人的文明风尚。临近重阳节,媒体对各地重阳敬老活动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中报道,孝亲敬老成为舆情热点。

【舆情观点】

新华社:

重阳节,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节日是弘扬孝文化,普及关爱关心老人这一社会价值的好时机。但是尊老敬老不是朝夕之事,节日之外的孝敬也不能少。尊老敬老首先要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除家庭之外,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政府层面,应该不断推进医疗等方面的改革,使老人能够衣食无忧、有病可医。社会层面,社区、慈善组织、公益团体、志愿者群体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营造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尊老敬老还要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给予特别的关注。子女应多抽空陪父母聊聊家常,叙叙亲情,为他们敲敲背,捶捶腿。我们应当传承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孝文化深入人心,让天下老人安享幸福祥和的晚年。

《中国青年报》:

让老年人更好融入现代社会

“后喻文化”使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存在边缘化的风险。表现在社会生活上,老年人跟不上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互联网企业开发产品时,既要往前冲,满足社会前沿需求,也要降低技术门槛,满足老年人使用现代技术的需求。表现在社会资源分配上,不少老年人享有的社会资源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表现在社会心态上,部分社会成员对老年人的思维缺乏宽容和同理心。让老人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就是不让老人在时代潮流方向上掉队。我们继承重阳节传统,既要延续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开展相关的仪式、活动;也要把握敬老的精神实质,让老年人跟上时代进程,享受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果。

《北京青年报》:

重阳节:比礼物更重要的是陪伴

子女在重阳节给父母准备礼物、筹备寿宴当然很好,但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对子女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那就是不要忘记了陪伴自己的父母,比礼物更加重要的是陪伴,或者说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年轻人不管工作、事业有多忙,都不要忘记家里的父母,不要忘记经常给他们打个电话,聊聊家常;有空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抚慰与纾解父母的相思之苦。

(二)广东省推出“存房+养老”新模式

【事件概述】

近日,广东省相关金融机构和养老机构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在广东地区推出“存房+养老”新模式。老人或子女可以将房子存在银行,获得一次性或分期资金;银行则会给存房老人推荐符合条件的合作机构养老公寓,利用“存房”资金及资产管理收益支付养老公寓费用。

【舆情观点】

《北京青年报》:

“存房养老”是否更容易推行

“存房养老”“以房养老”这两种养老模式各有特点,从老人的角度、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存房养老”似乎更有需求。因为相比“以房养老”,“存房养老”能打消老人部分顾虑。“存房养老”由于不涉及产权转移、房产抵押,那么老人最后可自由处置房产。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存房养老”与房价关系不大,又迎合了传统观念,所以金融机构会比较积极。“存房养老”解决了“以房养老”发展的部分瓶颈,这种探索值得肯定,对现有养老方式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因此,从市场到政策,都应该鼓励支持“存房养老”,给养老多一种支撑。

《南方日报》:

鼓励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创新

“存房+养老”模式在打通社会存量资产转化为养老资源的上下游链条方面作出了更深一步探索,这种带有“升级版”意味的“以房养老”,实际成效仍需要实践来检验。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目标是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养老模式。任何市场化的养老产品创新,都是在推动“多元化”,具有积极意义,应当鼓励;但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创新模式要落实到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方面上来,只有以“可持续”为支撑点,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和现实问题,这些模式才更有可能成为引领市场、受人们欢迎的模式。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