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推出新举措 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老年人多
导语
各省推出新举措 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
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大、收入水平低、居住分散,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差距明显,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一直是养老服务的重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各省推出新举措 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老年人多
导语
各省推出新举措 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
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大、收入水平低、居住分散,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差距明显,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一直是养老服务的重
各省推出新举措 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
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大、收入水平低、居住分散,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差距明显,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一直是养老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
目前,在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全国多地已有尝试。我们挑选了一些有特色的农村养老事例,希望能选出切合实际的养老运营模式,为其他地区建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借鉴的示范样板,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更好地服务老年人。
黑龙江齐齐哈尔:
村里来了“互助服务队”打造农村养老新模式
“来人干啥玩意?没用!我不需要服务!”这句拒绝的话,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汤池镇的组织委员姜岩记忆深刻。而同样让他难以忘却的,是这位充满排斥的大爷,在接受了一段时间互助服务后,态度的陡然转变。“谢谢你们啊!”大爷握着姜岩的手,一直将来回访的他们送出门去很远。
是什么让村民的态度发生改变?只因为村里面来了“互助服务队”。
互助服务队员,老人的贴心人
“互助服务队”是齐齐哈尔市打造农村互助式养老新模式的集中体现。2017年,市民政局探索“农村互助式养老”新模式,政府为建档立卡贫困老年人、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和农村特困人员(五保户)三类服务对象购买互助养老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进而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孝老敬老的村风民风。
近几年,齐齐哈尔市本着“创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出台一批可持续、可复制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形成一批特色明显、服务力强的组织队伍,为全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示范经验”的工作思路,开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将泰来、富裕二县设立为首批试点地区,依托村集体成立村级助老服务队试点,支持农村中心敬老院开展延伸服务试点,引导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有效促进了试点地区率先建成功能完善、精准便捷、灵活适用的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随后,争取将经验做法全面铺开。
泰来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结合自身实际,在大兴镇东方红村先行开展互助养老服务工作试点,经过4个月的运行实践,制订出台了《泰来县组建互助服务队推进互助养老助残工作方案(试行)》,在所有乡镇全面铺开。
那么,互助养老模式运行效果如何呢?
汤池村的张占云患有子宫癌,手术后身体非常虚弱,儿子又常年在外打工,一个人在家不能做体力活,独居生活吃力而孤独。这时,互助队员邱凤姐来到了她的家中。
去年冬天,常常满天飞雪。互助队员们以雪为令。邱凤姐每次下雪都第一时间赶到张占云家清雪,确保老人不滑倒。春节前夕,自来水发生了冻害,邱凤姐每天到距离张占云家100多米外的邻居家为她拎水。当春季来临,邱凤姐和丈夫一起把张占云家院里的柴草堆放好,张占云家烧火柴不足,互助队员伊红霞、邱凤姐便为张占云搂松针、捡树枝。
看到老人的屋子有些破旧了,邱凤姐和伊红霞把屋子彻底打扫后,自费买来涂料,刷墙、刷房,又买来除草剂,将房前屋后的田间野草去除干净。张占云身体不便,自己不种蔬菜,邱凤姐就多种一些菜,保证张占云老人日常用菜供应。
像邱凤姐这样的互助服务队员,泰来县共有596人,组建服务队90支,重点服务对象2591人。
帮的是生活,暖的是心
“我没孩子,弟兄们也不照顾我。”汤池镇的马大爷,妻子去世,没有子女,年轻时大部分积蓄都用于接济兄弟,年纪大了,病痛缠身却没有人在身边照顾,生活态度消极。
互助队员来到马大爷家里后,除了日常的做饭、打扫外,还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陪伴老人。过年一起包饺子,过生日为他买蛋糕。队员带着老人去看病,县医院看不好,又去市医院看。回来后马大爷流着眼泪,默默念叨:“我自己家人对我不好,可这群陌生人却对我这么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马大爷觉得自己身体每况愈下,他偷偷拉着和他最贴心的队员说:“我还有10万块钱积蓄,我谁都不给,姑娘,我给你。”队员却拒绝了:“我不是为了钱,我只是心疼,想多照顾您。”
马大爷去世前留下遗愿,希望能将骨灰撒在水里。然而他的兄弟却不同意,因为水葬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和财力。那位一直照顾着马大爷的互助队员,尊重了他的遗愿,努力推动了此事,甚至不惜自己出钱出力。
在泰来县举办的《泰来县组建互助服务队推进互助养老助残工作方案(试行)》解读说明会上,就曾明确提出:“服务项目不要单一,不要单纯地只是搞卫生等,还要给他们精神慰藉,同时,有些重点服务对象不需要服务,我们也要每月定期陪老人聊聊天、唠唠嗑,给予其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掌握其动态。实践证明,对孤独老人进行心理疏导与精神慰藉能明显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幸福。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帮他干活更重要。”
而马大爷的事例,正是从生活到精神,都得到了帮助和慰藉。
养老、扶贫,互惠互利“双箭头”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并非只是老人受惠的单向“输血”,而是创新地将农村养老同扶贫攻坚相结合,形成互惠互利的“双箭头”。
61岁的刘桂芝是受益者之一。自从丈夫去世后,儿女在外打工不常回家,没有稳定收入的她成了一名互助队员。她的服务对象是67岁的王春凤,因高血压、白内障等疾病导致生活极为不便。
“我俩是好多年的邻居了。”刘桂芝笑呵呵地拉着王春凤的手,“我一个星期来四次,帮她收拾家务,陪她聊聊天、遛遛弯。就算不是互助队员,我俩关系也处得很好,她有需要我就来帮忙。现在还有工资拿,生活得到改善。”
“在筛选互助队员的时候,除了个人的品德、能力合格以外,我们会优先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挑选互助队员,帮助他们‘以服务换收入’,为他们自主脱贫找了一条新路径。”泰来县民政局副局长李学算了一笔账。“按照工作量,互助服务队队员每月基本工资300元,另外,给予队长劳心费每月100元,并为全体服务队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样一来,互助队员每年将有3600元的收入,达到了脱贫标准。”
据介绍,服务队员的工资按照县乡村三级“5∶3∶2”的比例进行分配发放,全年投入约200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服务队员工资115.5万元。
此外,泰来县还制定了《泰来县互助服务工作考评细则》,明确考核内容、奖惩细则、评分方法和工作要求,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长效机制。
四川绵阳:
抓关键重保障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绵阳市是四川省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536.8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14.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4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达73.5%。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失能化、空巢化、未富先老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已成为绵阳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步骤抓效能
多举措推进试点工作新进展
推动市场化转型,探索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新路径。绵阳市鼓励各地引导和开放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税费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满足不同档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在确保五保对象供养需求的基础上,鼓励通过“政府主导、县(市、区)统筹打包、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逐步向低收入老人、高龄老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护理服务,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向社会开放。
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便捷高效的农村养老服务圈。绵阳市搭建区域养老服务智能化综合信息平台,以信息化管理提供智慧养老服务。逐步建立60岁以上农村老人数据库,收集整理基本信息,进行信息数据分析,为开展养老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内的养老机构、服务站点视频信息调看、存储和查询,对养老服务机构、服务站点的运行和助老巡访工作实现24小时监管。在建立“12349”信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生活服务保障功能,创新开发农村独居老人安全保障功能。通过对区域内服务企业的整合,形成区域性养老服务联盟,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结算”的生活服务保障。通过先进的呼叫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周密的线下保障系统,实现老人在紧急状态下的紧急抢救和日常的安全探视服务。目前,该项工作已在安州区河清镇试点,正逐步向全市推广。
突出多元化发展,满足农村养老多层次需求。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托底措施,实现农村养老服务逐步向本地所有老人拓展。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农村养老服务有机结合,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全面、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号召志愿者服务队、老年协会等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敬老、爱老服务活动;利用“社区富乐币”和服务积分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探索建立服务积分储蓄制度和积分兑换服务(实物)志愿服务。根据各地区位特色、资源资产、老人状况等情况,选择不同类型风貌特色、服务重点、服务路径,探索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服务模式。
加强安全化管理,保障农村老人生命财产安全。绵阳市以养老服务站点为阵地,在每个村(社区)设立安全巡视员,完成责任老人的定期巡访,并及时反馈巡视情况。与“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在紧急状态时,接收平台报警信息,为老人提供及时救助。把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与2018年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有机结合,着力解决影响养老院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养老院服务发展机制,塑造养老院“安全、诚信、优质”的服务品质,推动绵阳养老院服务质量提档升级。
在财力人力保障和监管上下功夫
全力保证试点工作全面落地
为扎实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绵阳市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列为全市深化改革工作重点内容,早安排、强措施、抓落实,千方百计保障试点工作全面铺开。
在经费保障上下功夫。为支持绵阳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市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列支35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各地试点工作的支持。各县(市、区)将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投入力度。统筹考虑农村养老实际需求,对农村地区新建、改建、扩建的养老服务设施按照相关政策给予资金支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通过政策激励、慈善捐助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资产和资源投向农村养老服务。截至6月,全市各级已投入购买服务经费1263万元,建设改造经费3476万元,运营经费186.62万元。
在人才保障上下功夫。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老龄办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通知》,对绵阳市开展养老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三年规划。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人员培训、政策研究、学生就业等全方位合作,开辟“校局合作”新局面。与中国人寿绵阳分公司达成协议,为绵阳市培训农村老年协会会员3000名,进一步提高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水平。与四川幼师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紧密联系,鼓励院校开设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专业培训。在加强老年教育工作方面,通过老年学校、老年阅览室,充分保障老年人就近学习交流,了解健康养老等知识,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在监督管理上下功夫。为确保整个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社会认同感强,绵阳市在监督管理方面将指导与督查相结合、政府与机构相结合,举全力推进该项工作落地。2018年3月-5月,市民政局组织专项督导组对全市32个试点基本情况和工作进展进行了摸底了解。6月19日-29日,开展全市民政重点工作督查,并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督查内容。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主动加入试点工作。从福彩公益金中列支20万元,用于开展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质量提升“第三方机构监督评估”。
陕西汉中:
搭平台 提质量 建网络 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通过搭建汉中市智慧养老平台,提升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质量,发挥“一个智慧养老中心、多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n个农村互助幸福院”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作用,着力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出台优惠政策,强化政策保障
汉中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实施意见》等8个方面的政策文件,使经营主体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金融支持、医养结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和薪酬待遇等方面得到了实惠。
市、县两级按全市人口年均1元的标准,将养老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拿出不低于50%的福彩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民办养老机构设施改造、政府购买服务、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等方面投入补助资金1.84亿元。成立汉中市老龄服务业协会,加大对各类养老机构协调管理力度。统一将54所敬老院全部纳入事业单位统一管理,落实事业编制133个,11个县区中心敬老院设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部分县区将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行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并在公益性岗位设置方面给予支持。根据去年考核结果,有681个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行良好,占建成总数的91%。
注重示范引领,高点规划养老
汉中市结合实际,提出“打造全国知名养生养老基地”工作目标,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十二五”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等,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城乡养老事业发展。
为打破传统养老模式,丰富养老内容,该市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方式,招商引进陕西东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搭建了汉中智慧养老平台,建成汉中智慧养老中心。目前,该平台养老服务业务已经在5个县区32个镇(街)设置了智慧养老中心和服务站点,服务涵盖了家庭保洁、助餐等20多项内容,特别是今年推出的每天1元钱的健康养老服务,受到城乡老年人的欢迎。
坚持多元发展,满足养老需求
近三年来,汉中市累计投入5.4亿元,建成养老服务机构880个,总床位数25117张,老年人人均拥有床位数达37‰。其中,社会福利院和光荣院6个,县级中心敬老院11个、区域性敬老院5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31个、日间照料中心49个、农村互助幸福院748个,发展民办养老机构1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个。农村养老覆盖50%以上中心村。
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上,该市重点围绕敬老院创星达标评议活动,全市8所敬老院被评为省级星级敬老院。在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上,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村集体为依托,尊重农村老人的传统生活习惯,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以老助老等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精神生活,特别是为留守、空巢老人提供了互助帮助和精神慰藉,受到了普遍欢迎。同时,该市坚持监管和服务并重原则,在设立许可登记上,实行网络化服务,资助17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完成设施改造、政府购买服务等660万元,撬动2.56亿元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发展。培育发展107个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建立4万余人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以“四社联动”为载体,整合各类资源,以日间照料、农村互助幸福院为平台,引进社会组织、志愿者和社工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规范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汉中市民政局还对养老机构的设立程序、许可管理等作出规范,明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工作人员等政策标准,引导规范社会各界兴办多元化的养老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上,实行网络化服务,规范办理流程,简化养老服务项目申请审批手续,降低养老服务业准入门槛。13所民办老年公寓全部办理了许可登记手续。积极组织各类机构管理服务人员参加培训、外出考察先进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全市共培训各类养老机构的院长、管理人员和护理员760余人次, 650余人取得资格证书。积极指导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落实省级护理员培训基地,将面向全省开展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今年已组织培训108人。基本实现每名从事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规范服务。
该市还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全市养老机构开展评估。对16个养老机构下发问题整改通知书。市政府对全市21个“为老服务先进集体”、12个“先进基层老年协会”、20名“老龄工作先进个人”、22位“孝亲敬老之星”和20个“最美养老护理员”给予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