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上海市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副市长陈通介绍《上海市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相关情况。
近年来,上海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标准化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在全国实现“四个率先”,率先出台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率先建立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率先设立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率先颁布《上海市标准化条例》。
二是标准化支撑体系日趋完善。上海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ISO/IEC秘书处6个,承担全国标委会秘书处117个,设立市级标委会44个,为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标准化影响力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底,累计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15项,主导制定国家标准4039项,发布实施地方标准996项。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项目奖115项。成功承办第83届IEC大会,连续20年举办标准化国际论坛。
四是标准化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通过标准化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转型升级,坚持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比例显著提高。特别是近两年培育评定“上海标准”21项,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金融、先进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充分体现标准在先导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策源、城市数字化转型、高水平开放及人民城市建设中的支撑、衡量、引领等作用。
为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上海《行动计划》按照中央对上海的发展定位,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接轨国际、开放融合”原则,聚焦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人民城市等方面,对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规定,推动构建上海标准化工作的“四梁八柱”,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标准化高地,率先打造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开放示范城市”的工作愿景。
第一,更加聚焦上海城市的特点和需要。
一是围绕产业能级提升,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上海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使命任务,以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六大高端产业,形成一批先进标准,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多样化、品质化要求,引领民生相关的产品,以及商贸、旅游等服务提升水平。推进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三是聚焦超大城市治理,加强城市安全运行领域标准化建设,创新治理方式,用标准讲好我国超大城市治理的“上海故事”。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健全标准国际化工作机制,推动上海优势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通过标准这一国际通行方式,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第二,更加聚焦创新引领。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增加高水平标准供给。
在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布局,将标准研制嵌入科技研发过程,以标准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形成科技、标准与产业有效衔接和耦合互动。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域,围绕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不断进行标准创新,加快推进数字底座建设与评价、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孪生、数字安全、互联互通等标准研制,着力填补空白。
在生态绿色发展领域,强化生态环境标准实施,优化节能低碳标准体系,推进绿色产品、绿色金融、绿色农业、绿色供应链等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修订一批符合上海实际的地方标准,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
第三,更加聚焦协同和保障。
一是夯实发展基础。建设一批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将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建设为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推动民营经济标准化工作,以标准化为中小企业赋能,发展壮大市场主体。
二是强化组织实施。建立部市标准化合作工作机制,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标准化工作机制,推动区域标准协同。完善市、区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对各区标准化工作的评价机制。
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研究创设上海市标准创新贡献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以及关键标准项目予以表彰。同时,要普及标准化知识,讲好标准化故事,提升标准化意识,培育标准化文化,推动形成人人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发布会上,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市民政局副局长沈敏、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问:《行动计划》对标准化支撑引领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出了要求,接下来在这方面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陈学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本周市府常务会议刚刚审议通过。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当中,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支撑。我们考虑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数字化本身“数字”的制定。第一,要发布100项以上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第二,主导或者参与制定50项以上的国际标准或者国家标准;第三,要形成15项以上“上海标准”;第四,推动50项以上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试点。
第二,六个维度推进这些工作,包括通用基础;数据基座;数字支撑;数字信任;场景应用:评价和推进。
第三,明确重点部门、清单和责任分工。通过一个数字、六个维度和重点任务分工清单,使城市化转型中的标准化基础性工作做到扎实和有序推进。
问:上海在标准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做法和考虑?
张宏韬:产业工作一直把标准化作为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产业领域一直是全市标准制定和应用的重要阵地。
“十三五”期间,全市产业和信息化领域发布实施地方标准105项,约占期间发布实施地方标准数量的四分之一。“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贯彻落实《行动计划》要求,聚焦重点领域,推进产业和信息化标准由“量”的规模向“质”的提升转变,以高标准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介绍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标准作为企业创新的软实力。企业是产业创新的主体,也是标准制定和应用的重要主体,目前,上海牵头制修订的国际标准中近70%由企业主导,在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奖项目中也有近70%由企业牵头。
下一步,要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标准纳入评价企业创新活力的“硬指标”,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更多技术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标准向国家和国际标准转化,及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
二是强化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力。近年来,我们积极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以标准化为抓手促进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上海成立了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率先发布全国首个“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生物特征识别的相关标准等入选“上海标准”,部分关键技术指标国际领先,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下一步,要持续完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集群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关键环节、领域和产品的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加强产业链标准协同,围绕数字化转型开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标准化试点,形成一批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引领示范作用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海制造”标准。
三是强化标准对产业绿色发展的支撑力。绿色发展既是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对产业发展新的要求,通过不断创新和整合,本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节能低碳标准体系,覆盖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节能建设与改造、节能运行与管理、节能监测检测与评估等各方面,数据中心、能耗在线监测等系列标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对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下一步,将继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做好节能低碳标准顶层设计,紧扣能源清洁化、原料低碳化、材料功能化、过程高效化、终端电气化、资源循环化趋势,聚焦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开展标准制定和应用工作,支撑绿色低碳新赛道产业的布局和有序健康发展。
问:养老服务受到社会各方普遍关注,《行动计划》提出了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能否介绍目前的情况和下一步具体举措?
沈敏:近年来,上海市民政局积极推动标准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率先发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养老机构设施与服务规范》等7项地方标准,还发布了《老年助餐点服务规范》等23项团体标准。这些标准的出台,对社区、居家、机构养老服务全领域进行了规范。
同时,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引导本市养老服务机构学标准、用标准,参与标准化试点示范。截至去年底,本市共有60个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国家、本市验收。相关机构还积极争创行业标杆,如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等6家养老机构获得了“上海品牌”认证。
《行动计划》提出“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行动,重点推进智慧养老、机构养老、嵌入式养老、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等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标准化养老机构标杆。”上海市民政局将以推进落实《行动计划》为契机,结合贯彻落实《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下一步考虑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完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主要结合“智能”“嵌入”“医养”等元素,建立包括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不同类型,涵盖养老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和行业监管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实现老有颐养。
二是提升养老服务标准供给质量。将推进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扩大“为老服务一键通”等试点,研究制定《智慧健康养老 居家安全监测要求》等地方标准;立足本市试点建设成果,制定《认知障碍照护单元设置与服务要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导则》等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当前7302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21个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建设和服务;我们还将制定《社区嵌入式养老工作规范》,为当前全市371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更加科学的“样本”;对养老服务机构信用评价我们将进行规范,开展动态评价,为强化行业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保障。发挥养老服务标委会专家资源和平台功能,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系统性推进。持续做好标准复审工作,提升地方标准的先进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拓展老年助餐、养老顾问、农村养老领域标准化试点,要树立一批行业领先的行业标杆,复制推广一批先进经验。以上就是本市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一些情况。
问:上海正在全力打造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标准目前国际化水平如何?未来有何提升计划?
陈学军: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标准化的建设、运用和发布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成果,国际影响力也非常突出。
第一,标准化国际能力在国内领先。落户在上海ISO/IEC秘书处机构有6个,在全国占7%;ISO/IEC注册专家将近800名,其中有8名专家担任ISO/IEC主席或者副主席,占全国10%。同时,12名专家获得国际上的“IEC1906奖”。
第二,在国际上取得地位和影响。上海牵头制定了ISO/IEC标准115项,在多个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中分享了技术方法;上海制定的标准也起到了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作用。特别是在重大装备、工程、技术、产品方面,实现了标准“软联通”,通过标准一致性支撑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的硬联通。
第三,在标准国际化工作领域和氛围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国际标准化协作平台,依托平台为各个专家参加标准国际化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包括举办第83届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大会,使国际IEC组织认识了上海,记住了上海,更传播了上海。第二个平台是长三角协作平台,我们在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中,在长三角区域产业技术协同发展过程中,一起共同推进和共享区域标准的国际化资源,使长三角区域标准国际化协作、制定和分享有了很好的一致性。
下一步,一是将进一步健全标准国际化的工作机制,特别是用好上海平台和长三角平台,特别是在“技术链”“产业链”“标准链”中发挥作用。
二是要在新兴技术,以及城市治理、双碳、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鼓励优秀企业和专家积极牵头或者参与到国际标准制定或者修订工作中,这一项非常重要。
三是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当中,上海要发挥更多承担的功能,希望更多技术组织的领导职务(主席或者副主席)能够在上海有更多名额。
四是进一步发挥好在浦东高水平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区域发挥好标准国际化的叠加效益,培育国际型专业标准,希望有更多的立项。
最后,在标准国际合作和交流当中,有更高的频率、叠加的效益和更多的互动,能够使上海的标准在国际各个专项ISO/IEC组织当中标准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问:这两年新经济、新业态不断出现,请问标准化在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另外,上海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关经验是否会向长三角推广?
陈学军:上海的新经济、新业态发展体现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水平和体量,在新经济、新业态当中标准化的支撑也应运而生。
在标准化领域,上海特别注重行业标准化制定和产出,在团体和企业当中推出了一批成熟经验和做法,还把执行团体标准的形式进一步辐射。比如,发布《数字广告》的团体标准,并在电商互联网平台当中对配送和前置配送仓点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制定了统一标准。再如,充分利用国家级和市级标准化平台,在新领域和新业态中一些比较成熟的项目制定和设立发布新的标准,这是发挥的作用。
第二,在推广和辐射方面,我们在长三角地区一共推广和辐射共享了10个标准,其中有6项是上海牵头制定的。另有一批新领域的标准正在长三角四个省市制定中,不久也会向社会推出第二批10个标准。这些长三角地区标准的辐射应用,能够进一步有效发挥上海标准在新业态、新领域、新模式当中的作用。不管是团体标准、地方标准还是企业标准,大家都非常重视新业态中的标准制定,这对促进上海在这方面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文中图片均由记者吴斯洁拍摄)
记者 吴斯洁
编辑 潘晟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