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支持普惠养老服务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场原则下的普惠价格形成机制。

记者走访养老服务市场时发现,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型养老机构广受老年人欢迎,渐成养老市场的主流趋势。

北京一家连锁养老公司在全市范围内共有7家养老机构,1600张床位,而目前入住的老人总共630多位,整体的入住率不足一半。但与此同时,其中有两家普惠型的养老院却是一床难求的情况。

记者:现在咱们这家养老院住满了没有?

北京某养老院院长马京红:我们这现在等于是得需要预订了。基本上就是说得看有没有能出去的,然后再进来。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附近的这家养老院由一家快捷酒店改造而成,拥有床位90余个,目前已全部住满。吃完午饭,坐在轮椅上的门淑华老人准备午休,于是她按响了床头的呼叫器,护工很快来到房间,悉心将她抱上床铺并辅助她躺好。

据介绍,这家养老院收住的大部分都是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属于刚需人群。因此,养老院在护理方面下足了功夫,制定了标准化的服务规范,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价格合理普惠,服务专业贴心,这家养老院成了同类型养老院里的抢手货,目前已经全部住满,老人需要排队才能住进去。

北京某养老院院长马京红:我们不想让他感受到是住的养老机构,而是住在家。我就想营造这样一个氛围,所以这个可能也是我们的机构能够入住率比较高的原因。

国有资本积极布局满足工薪阶层需求

除了社会资本,近年来,在政策指导下,一批央企国企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也陆续布局普惠养老。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探索市场化运营之路,以解决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

今年79岁的退休工人季建行,2013年起就入住中国康养下属武汉楠山老年公寓。

武汉市退休工人季建行:每个月的开销就是两三千块钱,我的退休金基本够了,而且还有余数。我在养老院过得很开心,养老院就是我第二个家。

目前,像这样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主要为老人提供包括全托集中照护、助洁助浴、日托短住、远程看护、助餐等服务,很好地解决了老人的生活、照护问题。

中国健康养老集团董事长朱跃: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发展养老,特别是普惠养老也有好多政策上的补贴和支持。作为中央企业,我们也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推进,最后探索出来一条质量有保证、价格可承受、企业可持续地应对中国老龄化的一条有效路径。

除了央企,越来越多的地方国企也开始进军养老产业。专家表示,国有资本拥有更多的政府资源和管理经验,可以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平台作用,有助于推进养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毕竟养老服务我觉得是一个微利的长周期投资,所以从这点来说,国有企业应该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发展任重道远

专家表示,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养老产业正处于抢占市场的黄金布局期。发展普惠型养老还需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迎接时代的挑战和市场的考验。

养老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报期长的特点,需要一定的培育期。专家指出,国企办养老要统筹好公益性定位和市场化运营的关系。同时政府应该对头部养老企业,尤其是国有养老企业进行倾斜和扶持,留出更大探索空间。

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比如在优惠上、在税收上、在贷款上,这些我觉得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这样的话能够推动这个市场,把蛋糕做大,把服务做好,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规划》提到,到2025年,乡镇街道层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有率达到60%,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专家表示,目前,我国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因此,在机构养老的基础上,还需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一方面,机构还要大力发展,改变过去一床难求的情况。另外一方面,就把支撑的重点放在社区,加重社区的责任,使社区成为一个各种民生保障,也包括养老保障的重要平台。

专家表示,由于面临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等现实问题,如何构建可持续的普惠养老模式不是企业单方面能够完成的课题,必须政府、社会、家庭都发挥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无论是老龄产业也好,养老服务业也好,它一定是通过多元的主体,毕竟有很多民营涉足的这个产业分类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怎么样提供更加丰富、更有质量、更便捷、更低成本,我觉得不仅是国有企业的介入,包括民营企业、社会资本,也包括社会组织涉足。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关注普惠型养老服务:政策市场双驱动,普惠养老渐成主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