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意见》解读中指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12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在发布会上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规模日益扩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提出,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上述《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也强调了居家养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李邦华在发布会上指出,多数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养老,这是跟亲情密切相伴的一种养老模式,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李邦华介绍,“十三五”期间,民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央财政总共安排了50亿元资金来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在推进改革试点的过程中,提出了7个试点方向。经过5年的试点实践,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创新了不少新的服务形式,比如家庭养老床位、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互助养老,以及老年餐桌、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都是在试点过程中创新和发展形成的服务形式。

如何实现居家和社区机构相协调?李邦华介绍,主要通过发挥居家上门服务、老年人到社区服务,以及机构发挥支撑作用这三种方式。

其中,对于养老机构而言,李邦华指出,一方面养老机构要提质增效,要增强他们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的能力。到2025年,全国养老机构的护理型床位要达到55%,同时,也鼓励养老机构应该把养老机构的院门打开,主动积极上门提供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实现居家、社区、机构三种服务各展所长,同时相互融合、相互衔接,形成综合的一种服务模式,让老年人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小区里面,还是去养老机构,都能得到比较专业的养老服务。这是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协调发展的一个过程。

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

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1.9亿老年人有慢性病,另外还有4000万的失能老人,“长寿不健康”,也给不少家庭带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介绍了三个方面,一是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和管理,二是对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三是推进医养结合。

具体而言,第一方面,主要抓两个重点环节,一是老年人的预防保健,通过开展预防保健,让老年人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二是要尽力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大力建设综合医院的老年医学科,去年年底,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人科达到28%,2025年计划达到60%,同时,还要大力建设康复医院、护理院,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活动,目的就是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第二方面,关于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首先还是要继续开展预防和干预行动,尽量减少失能的发生。二是对已经失能的老年人,要提供从居家到社区到机构的全链条的长期照护服务,同时要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这样才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精准的长期照护服务,同时大力推进“互联网+照护服务”,发挥智能技术的作用。还有一项重要工作,要继续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争取早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第三方面,关于推进医养结合,首先还是要继续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的衔接和整合,特别是在基层要加强资源整合,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协议合作,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健康养老服务,同时,今后要在社区层面增加服务供给,以社区居家为重点,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第二,鼓励基层探索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规范转换机制,目的就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尽可能方便老年人健康养老。第三,推动医疗机构的转型,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动一些二级及以下的医疗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和医养结合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健康养老服务。第四,开展医养结合质量提升行动和医养结合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国创建一批医养结合示范的县(市、区)和医养结合示范机构,通过示范引领促进医养结合的高质量发展。

推进适老化改造

在以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下,前述《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

在分析人士看来,住房支持政策主要指的是在租赁住房发展,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和土地出让时,对于推进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设施的供给等,会在供地、规划、税收、金融、容积率,公共配套供给等方面给予扶持,降低开发和建设成本,鼓励开发商积极供应。当然,主要是在存量房改造,要大规模增加养老服务设施,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

在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人汪科介绍了推进适老化改造方面的工作。2020年7月,《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强调要改造和建设小区及周边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文化休闲设施、体育健身设施,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等。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2019年以来,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2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各地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近2万部,增设或改造提升养老、助餐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近3万个。

汪科还介绍,下一步,住建部将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大力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一是推进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推动养老、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均衡配置、系统布局。

二是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推动补足城市养老设施不足、无障碍设施不完善、活动场地不足的短板。

三是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构建15分钟生活圈,支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

四是推动既有老住宅、老公建、老厂房的改造利用,推动加装电梯、无障碍环境建设,方便老年人出行、参与社会活动。

银发经济方兴未艾

庞大的老年群体,也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郝福庆在发布会上指出,我国的老年人规模大,发展速度快,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发展机遇,银发经济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老龄化程度高的一些发达国家,银发经济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我国“十四五”期间,老年人的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特别是1962年以后有一个“婴儿潮”,现在陆续进入老龄化阶段,这些新的老年群体,物资储备更加充实,他们的消费观念更新,消费意愿和能力也更强,所以老年消费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说大国重器固然不可或缺,老年制造同样关系民生;年轻人和儿童的服务供给丰富,老年人的服务市场同样未来可期。”郝福庆说。

他进一步指出,为更好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作为: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研究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就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老年用品产业、科技化智能化升级等领域加强系统谋划。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包容开放的发展环境,完善便利高效的监管服务,让市场主体蓬勃发展、银发经济充满活力。

三是支持产品创新。制定老年用品和服务目录、质量标准,加大老年产品的研发制造,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产品。四是培育服务品牌。打造一批创新力强、品质优良、标准规范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为老服务优质品牌”,引导老龄产业集群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重磅信号!国新办解读最新老龄工作文件:继续推进长期护理险试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