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层次过低是长期困扰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问题。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国务院就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但以县、市为主的统筹层次直到2018年才真正有所改变。
2018年,我国建立了中央调剂制度并设定了省级统筹完成的时间表。2018到2020年,人社部加快了指导和督促各省份建立省级统筹制度的进度,据人社部通报,目前所有省份均启动实施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
省级统筹提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日趋严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养老保险内的赡养负担加重。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在职缴费人和退休领取人的赡养比为2.57:1,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4376亿元,支出51301亿元,收支缺口6925亿元。
中西部地区的赡养负担更重,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更大。真正的省级统筹建立之后,省级养老金的“蓄水池”变大,省内养老基金区域不平衡的情况可以得到缓解。
山西省社会保险局局长孔宪江今年9月撰文称,部分市县养老保险基金存在收不抵支的现象,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省级集中统一管理、“收支两条线”全额缴付办法的推行,解决了这些县市“保发放”问题。
以阳泉市为例,2020年,国家全面实施阶段性减免缓三项社会保险费政策,阳泉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仅19.07亿元,而基金支付高达34.86亿元,收支缺口达15.79亿元。省级统筹解决了阳泉市保发放的问题。根据省级统筹各级政府缺口分担机制,阳泉市县政府补助缺口基金7903万元,增强了基金的可持续能力。
孔宪江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山西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逐年加大,支出的增长明显高于收入增长,亟待在巩固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统筹。
全国统筹的核心是养老保险基金在中央层面统收统支,让“蓄水池”变得更大。但在尚未实现省级统收统支的条件下,统收统支的全国统筹难以实现。于是,中央先行一步推出了中央调剂制度。在过去的三年间,中央调剂制度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从2018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用于均衡地区间的基金负担。今年,中央调剂基金规模达到9300亿元,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受益超过2150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地区的收支平衡压力。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第一财经表示,在过去的三年间,政府为全国统筹做了一系列的过渡性工作,包括中央调剂、省级统筹、国资划转、社保费用由税务机关统一征缴,这些任务目前都已经完成,为实现真正的全国统收统支奠定了基础。
“全国统筹有利于发挥基金的规模效应,在全国范围实行余缺互补。其核心是中央政府统收统支,地方不再插手基金的收支和相关管理工作。”董登新说,由于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从省级统筹提升为全国统筹,还需要有一个财务支付上的分担机制来进行过渡,但最终的目标是由中央政府统收统支。
金维刚在接受人社部所属媒体采访时表示,按照中央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指导意见和工作部署,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中央调剂制度的基础上,将从2022年1月开始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今后,将逐步推进全国统筹朝着统收统支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制度、政策、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面统一,其中包括实现缴费比例、计发基数、基金收支管理、信息系统、预算编制等方面统一。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