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11月,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5.03万人,占总人口的33%。在上海老年人口总量最大的浦东,我们如何养老?这个话题,成为本次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之一。
多年来,新区养老服务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初步构建了体系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城养老”浦东样板。然而,这个样板仍存在需要改进、提升的短板和不足,来更好满足市民的养老需求。
解决养老设施供给不均衡
在浦东,多点均衡的养老设施布局已基本形成,“东西南北中”区级养老机构也已全部开工。新区民政部门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共有养老机构170家(包括长者照护之家29家),总床位数31708张,其中保基本床位数20724张。
然而,面对新区的老年人口基数,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床位数依然显得不足。另外,孙文代表还提出,新区人大常委会在开展《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执法检查过程中,还发现了“南北不均衡”的问题。“北部地区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南部地区的养老机构则有不少空位,在利用率上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孙文建议,打通体制机制,串联区级、镇级等不同养老机构,在面对更大需求的背景下,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养老机构资源。“解决一个老人的需求,其实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他说。
而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也对养老设施建设提出了要求。林怡琼代表指出,养老服务目前仍存在着供给层次不够丰富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改善型和品质型的养老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尤其缺乏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品牌养老服务机构。
“我建议,可以加强制度设计,引入更多优质的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分层分类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她说,“越是小部分群体关心和关注的需求,越能够成为社会组织发挥专业创新能力,尝试实现供需有效对接的契机。”
林怡琼还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养老服务领域的评价作用,建立白名单和黑名单,帮助公众了解不同养老机构的特色,同时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养老服务内容、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打造有口皆碑的养老服务品牌。
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
在新区“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中,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针对社区养老需求,新区大力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养老的依托作用,制定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全区现有综合为老服务中心62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13家、老年助餐场所227家、睦邻互助点786家、老年活动室1524家,并且因地制宜设置了微日托、微助餐等养老“微空间”。
针对居家养老需求,新区则提供丰富多样的居家照护支持,做优做实助餐、助浴、助行等居家上门服务,发展36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2.6万名老人享受服务。此外,长护险服务5.3万名老人,其中居家上门服务3.86万名老人。
来自川沙新镇六灶社区的李玉香代表在日常走访调研中发现,社区中绝大多数老年人更愿意在家养老,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对这些老年人的支撑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不少高龄独居老人和困难老人一致高度评价居家上门服务和长护险服务,而最受欢迎的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打扫卫生、帮老人洗头、做饭等。”
李玉香认为,长护险服务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例如鼻饲、插管等,普通人难以操作,所以老百姓(47.660,-1.19, -2.44%)对政府提供的长护险服务发自肺腑得感谢。“与此同时,还有不少老人和家属希望能够适当降低长护险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门槛,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她说。
做细医养结合服务
美好的老年生活,离不开医疗保障。医养结合的显著特征,就是有病就医治,无病就康养,使老人安心,让家人放心。杜兆辉代表提出,浦东应该在更深的内涵上做好养老服务,做好引领,而做细医养结合服务正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能够为“大城养老”浦东样板的打造锦上添花。
“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浦东47家社区卫生机构布局合理,尤其近几年全科医生队伍得到快速发展。此外,各级优质医疗资源也为推进医养结合奠定了基础。”他说。
尽管如此,医养结合的发展道路仍面临不少障碍。杜兆辉指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仍存在“举步维艰”的状态,二三级医疗结构为养老机构提供专科化医疗服务方面也有动力不足的问题。
“也有其他代表讲到一个老人牙齿缺失,需要特定方面的医疗需求。而出于专科医疗机构在收费、服务评价等方面的因素,类似的服务供给其实是不足的。”他说。
为此,杜兆辉建议,需要打破困境,打造更高质量的医养结合机制。他建议,要形成“家庭医生保基本,专科服务供特需”的医养结合运行机制,让全科家庭医生发挥更多的作用,真正助力实现老有所医。
栏目主编 张琪
责任编辑 倪莉琪
图片来源 资料图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大城养老,如何提升百姓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