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我国规范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步伐明显加快,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便是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图片/TUCHONG

  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是我国养老事业的两大痛点。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下,利用金融工具和技术的媒介作用提高老年收入保障,是适应传统养老方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与国民养老福祉。

  第三支柱发展加速

  2021年12月6日,我国首批试点养老理财产品正式在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发售,四地居民喜获政策大礼包。光大理财“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6第1期”和招银理财“颐养睿远稳健1号养老理财产品”当天上午售罄,工银理财“颐享安泰”仅武汉一地7天认购超10亿元,建信理财“安享”养老理财产品不到4天募集量超40亿元……一份又一份捷报的背后,是人们对养老需求的深刻变化。

  “养老需要钱,但是仅靠基本养老保险还远远不够。养老金的替代率需要达到70%以上,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却只有40%左右。”面对《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的提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开门见山,直指问题要害。在他看来,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本建立起了包括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三大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但与第一支柱相比,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尤其是第三支柱发展明显不足。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改变。2021年初,全国两会期间,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规定从6月起在浙江和重庆进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9月,银保监会批复同意筹建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同月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光大理财等4家机构获批在4地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10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开发具备长期养老功能的专属养老保险产品……房连泉强调,监管层已经看到当前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从政策层面来讲,2021年以来,我国规范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步伐明显加快,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便是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商业银行养老理财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养老金行业发展和个人养老微观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此次试点的推行,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杨长汉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同样给予了肯定。他分析认为,从宏观上来看,此举有利于增强国家、单位、企业、个人的养老金储备,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举措,是必要且有效的对策。商业银行养老理财可以促进居民个人的养老金积累和储备,促进老龄化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宏观目标。从养老金融行业发展来看,商业银行养老理财是养老金体系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与个人税优型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等协调发展,可以共同促进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成长。老龄化既是金融业发展的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养老金体系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一支独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是“短板”、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还是“弱项”,积极发展养老理财正是优化养老金体系、“补弱项”的有效策略。从微观上来看,商业银行养老理财的发行和发展,有利于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养老投资需求、促进居民家庭金融结构优化。

  你的养老财富储备有多少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曾表示,随着社会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进一步释放,第三支柱市场潜力很大。

  市场的嗅觉是最灵敏的。近年来,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升级养老金融品牌和服务,为老年客群提供“金融+生态”的一站式服务。与此同时,深入适老化改造,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例如,交通银行发布“交银养老”金融战略行动计划,整合旗下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资源发力养老金融;建设银行开始构建“养老金融生态圈”;中信银行提出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享、老有所游”六大目标;中国银行提出建设“养老金融特色网点”。中国人保寿险推出的“福寿年年”,基本涵盖了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公务员、公司白领等各行各业,除养老年金外,还提供重度失能保险金、身故保险金保障等。

  与此同时,养老金融市场名不副实的问题日渐突出,打着养老旗号却不具备养老功能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

  消费者的一端表现又如何呢?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自2017年开始联合相关机构进行“中国养老金融调查”项目,其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显示,84.08%的调查对象在通过金融市场上的多元化渠道进行养老财富储备,但储备量十分有限。其中,超三成调查对象养老财富储备在10万元以下,45.88%的调查对象养老财富储备在10万—50万元之间,只有22.17%的调查对象养老财富储备超过了50万元。另外还有15.92%的调查对象尚未进行养老财富储备。

  该报告还显示,居民养老投资理财风险偏好趋于保守,对风险的承受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渠道也较为集中,更倾向于银行存款、商业养老保险、银行理财、房产等。

  此次推出的养老理财试点产品与之前的养老金融产品有什么不同?面对记者的疑问,杨长汉分析认为,新的养老理财试点产品具有四大特点。一是规范性。此次推出的产品完全遵循中国银保监会颁布的《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的规定,符合监管政策要求,不像以前一些养老理财产品,有名无实或者只是噱头。二是长期性。以前的养老理财产品,多为1年以内的短期产品,而目前试点的银行养老理财,期限都是5年期,真正匹配了养老金的长期投资需要。三是普惠性。养老理财1元起购、费率低廉,可以满足包括最普通的不同层次的家庭养老理财需求。四是稳健性。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多为固定收益型产品,其资产配置以债券类资产配置为主,风险较低,追求良好的投资收益但不因为片面追求高收益而放大投资风险。

  养老理财试点产品刚刚起步,还有很大改善空间。在房连泉看来,要想了解真正的养老金融产品什么样,美国的个人退休金账户或许可以提供借鉴。据他介绍,美国个人退休金账户(IRA),又名个人退休金计划,是一种联邦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个人自愿参与的个人补充养老金计划,是美国养老金资产持续增长的主要来源。“IRA允许所有纳税人参与。这个账户是封闭的,在退休前无法提取,因此它的投资期限很长,非常适合各类金融机构开发用于养老目的的产品,甚至可以投资长达几十年的生命周期类产品。同时,因为投资期限长,IRA可以有效抹平短期市场波动对投资的影响,整体收益率相对可观。”

  下一步,机遇与挑战并存

  养老理财试点只是一个开端。对于我国养老金融出现“名不副实”问题的根源,房连泉分析认为,既有大环境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一个短期市场,再加上其他投资工具相对短缺,人们更倾向于投资短期产品,而不愿意投资长期的养老类产品。

  在杨长汉看来,破解这一问题,要从政府、市场、个人三方面发力。一是要加强养老金体系的顶层设计。目前涉及养老金体系建设的政府部门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国资委、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民政部、退役军人事务部等等,可以说是“九龙治水”。优化养老金体系的顶层设计,着力点在于既要加强养老金制度和政策及监管的建设,还要加强制度、政策、监管的协调。二是养老金融机构和产品要“正本清源”。养老金融市场,合法合规的金融机构应该规范经营和发展。对于没有养老金融管理资质的机构和产品,应该依法清查并逐出市场,避免养老金融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三是提高养老金融投资者的素养。养老金融的投资者尤其是中老年投资者,要消除投机心理,提高防范养老金融诈骗风险的能力,主动回避名不副实的养老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融体系,基本特征是‘大而不强’。但是,重大问题的另一面就是重大机遇,养老金融发展将是我国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为此,杨长汉从居民个人和金融机构两个层面给出了他的建议。

  从居民个人角度,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和我国客观的家庭人口结构特征的变化,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养老规划。杨长汉提出了四点建议:其一,积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以国家信用背书的基本养老金制度,国家在政策和制度运行方面都给予了极大支持。其二,积极参加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从而保证持有的养老保险既享有国家税收优惠,又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投资运营增加养老金积累。其三,积极参与银行养老理财、税优型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等国家政策规范的商业养老金,提高个人商业养老金积累。其四,做好家庭财产资产配置,优化家庭储蓄、养老金、房产、投资的配置结构,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和养老积累。

  而对于商业银行养老理财的发展方向,杨长汉认为,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监管方面更积极地促进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银保监会、证监会、人社部、国家税务总局等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协同监管,给予养老理财、税优型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公平的税收优惠待遇,赋予个人养老金账户对银行、保险及证券类合格养老金产品的自由选择权,更好地促进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二是养老理财产品“小荷才露尖尖角”,商业银行要更积极地支持养老理财业务发展。商业银行具有客户、市场、网络、信用、品牌、资产配置、专业技术等优势,有充分的资源和能力促进理财产品在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体系中建立比较优势。养老理财产品应该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收益、价值投资创造价值、审慎投资合理回报”理念,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强化风险管理、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等实现积极稳健发展。三是加强养老金的国民教育,提高养老理财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产品的有效需求。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月上旬刊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银发经济崛起!养老金融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