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准时到。”阿尔伯特·范登伯格放下电话,告诉记者一会儿要去图书馆做志愿工作。这让记者有些惊讶,因为范登伯格今年已75岁,5年前因遭遇车祸,大脑受到损伤,才搬到这个生命公寓生活。

“在这里,我算年龄小的,邻居们大都在80岁以上。”看到记者吃惊的表情,他解释说,只要能自理,大家都尽量自己解决问题,还会承担一些志愿者工作。采访过程中,范登伯格接了好几个电话,都是生命公寓的一些部门找他帮忙的。

范登伯格居住的阿克罗波利斯生命公寓位于荷兰鹿特丹,建于1978年,是荷兰第一家生命公寓。公寓一共有600多套房间,分为一居室和两居室两种,专供老人居住。与传统养老机构不同,生命公寓是开放式经营的,无论是否住在公寓,都可以自由出入。公寓位于一片成熟社区内,紧邻住宅区,外出购物、散步都很方便。公寓外设有花园、开心农场和一些室外活动场所,老人可以外出赏花,与小动物亲密接触。一楼大厅看上去就像一条迷你商业街,有餐厅、酒吧、超市、理发店、洗衣点、棋牌室等,为居住老人和来访客人提供服务。

范登伯格的房间是一居室,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窗台上摆满了盆栽,绿意盎然,生机蓬勃。“租金不是很贵,我的养老金基本可以覆盖。荷兰适合中低收入民众的养老机构供不应求,我排队等了一年多才租到这里的房间。”范登伯格说,“在这里,除了厨师和医疗急救人员外,其他工作人员都不穿工作服。看不到穿白大褂的,也不知道谁是工作人员、谁是家属、谁是住户,就像在一个普通的社区,这种氛围让我们感到轻松愉悦。”

荷兰养老专家汉斯·贝克教授是生命公寓的首倡者,他对记者说,传统养老机构把服务重心放在治病上,目标是让老人延年益寿。不过,很多疾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出现的,如同机器的自然磨损。

“由于很多老年病是生理机能衰退引发的,因此养老机构可以把减缓老人生理机能衰退作为重中之重。”贝克进一步解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过度护理只会加速机能衰退,生命公寓把“用进废退”的科学理念运用到公寓管理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据介绍,生命公寓按照生活自理能力把老人分为完全不能自理类、半自理类和自理类三大类,不同类别安排不同的工作人员。完全不能自理类老人主要是失智、失能老人,由专业医护人员照顾;半自理类老人有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由公寓的日常管理服务人员照料,并辅助一些医疗人员;自理类老人不仅自己打理日常生活,还经常作为志愿者帮助半自理老人。

志愿者是生命公寓一支重要的服务力量,主要由公寓内的老人以及周边社区的居民和大学生组成。范登伯格刚入住生命公寓时属于完全不能自理类老人,经过两年的康复治疗被划分为半自理类老人。现在他是自理类老人的一员,不仅不需要工作人员照顾,还成为志愿者经常照顾年纪更大的老人。“我们深知身体器官‘用进废退’的道理,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不麻烦别人代劳。”范登伯格说。

记者看到,许多半失能老人坐着电动轮椅或推着助动器从楼上的公寓来到餐厅,点餐、取餐、用餐、上洗手间全部自己完成。有护理人员在几米外观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伸出援手。贝克把这种工作方式概括为“背着手提供服务”。他说,工作人员在这里的主要任务不是照顾老人,而是创造条件让老人尽可能自理,以避免机能退化。“不要照顾老人,但协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已内化为工作人员的工作准则。

由于大部分工作由老人自己完成,生命公寓的运营成本大多比传统养老机构低。而且面向社会开放公寓服务设施,运营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更重要的是,老人们在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开放式的泛家庭文化氛围中远离了孤独,获得了更多的自信心和幸福感。据介绍,发展至今,荷兰已有30多家生命公寓,成为其标准养老模式,并被相继引入日本、韩国、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个国家。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荷兰养老——生命公寓“背着手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