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今年首次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时间银行”存什么?怎么存?如何兑?市民政局昨天解读《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根据方案,志愿者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可获得“时间币”,通过时间银行,未来在全市范围内兑换养老服务。

“今天存时间,明天换服务”

《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由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团市委三部门联合出台,将于6月1日正式施行。根据方案,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积攒的时长,满60岁可以拿出来兑换养老服务。方案明确,本市将搭建统一的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指导各区开展人员注册、服务供给、时间储蓄与兑换工作。志愿者每服务1个小时,可获得1个“时间币”,可在全市范围内通存通兑。

方案明确,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服务内容包括情感慰藉、出行陪伴、文体活动、法律援助等非专业性、非家政类且风险可控的服务内容。各区也可探索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照护、义诊等专业性服务,但提供专业性服务的志愿者应具备相应资质。

据了解,年满18周岁、热心公益事业、身心健康的本市常住居民均可注册成为养老服务志愿者,未满18周岁的在校学生也可在监护人的带领下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倡导低龄老年人、退休干部等注册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邻里互助队可组团报名成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

“时间银行”坚持公益属性

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突出公益属性,坚持“时间换时间”的原则,“时间币”不能兑换资金或实物。

根据方案,志愿者本人或其配偶达到60周岁,且有养老服务需求时,可凭借“时间币”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志愿者也可将自己账户内的“时间币”赠送给直系亲属,或向平台捐赠。值得一提的是,当志愿者养老志愿服务时长达1万小时,积攒的“时间币”达1万个时,可按照城乡特困人员待遇入住辖区内公办养老机构。李红兵表示,这并不是唯一激励机制,政府部门还将探索建立梯次分明的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本市在公益互助养老模式上的创新,是为了鼓励和支持全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并推动服务在个人、家庭、社会间形成可持续的循环。”李红兵介绍。

老年人可在线发布需求

为方便市民参与,“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微信小程序或APP将于近期上线。实名认证的老年人可通过平台发布需求,志愿者通过平台响应服务。“如果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可联系街乡镇确认的专业机构,线下操作。”李红兵介绍。

方案明确,各区民政部门可结合各区实际情况,优先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高龄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免费赠予一定数量的“时间币”。

据了解,“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还将与“志愿北京”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将养老志愿服务纳入全市统一规范的志愿服务序列。市民在“志愿北京”网站实名注册审核通过后,可获得志愿者保险,从而让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安全有保障,消除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北京:探索梯次激励鼓励广泛参与,养老服务时间银行6月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