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是许多家庭关切的“家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挂念的“国之大事”。2021年8月23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尊老敬老情怀,给全党做出示范,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尚,共同努力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安享稳稳的美好与幸福。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被视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18.70%。预计2025年这一人数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突出表现在:

亟需“不愁看病”的健康养老。农村养老服务对象多以70至90岁老人为主,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迫切需要更为专业、及时的医疗保健服务。当前,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医养分离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养老工作的进展。

亟需“不离开家”的就近养老。“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农村群众“故土难离”,不愿脱离生活了一辈子的“交际圈”“亲友圈”,更乐于接受的是既入住养老院,又不离开“家”的养老服务形式。

亟需“不多花钱”的低价养老。通过调研发现,农村老人社会化养老的经济承受能力一般为每月几百元,最高不超过千元。较低的经济支付能力将当前一般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排除在外,迫切需要提供较低收费水平的养老服务。

为有效破解农村养老“老大难”问题,建议积极整合城乡医疗和养老资源,探索创建“医养一体、两院融合”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医中有“养”,支持医疗机构拓展优质养老服务。医疗机构拓展养老服务功能,依托医疗资源优势,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优质健康养老服务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侧重老年健康服务。全面加强老年医学科和康复科建设,增加老年病床数量,拓展安宁疗护服务,丰富为老健康服务内容。推进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牵头,会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和养老机构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整合医疗、康复、护理、养老资源,实现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互认共享,促进医养结合服务信息畅通、资源共享。二是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医养服务。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推进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服务功能,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鼓励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在养老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托管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三是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拓展医养服务。乡镇卫生院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项目,拓展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增加养老服务职能。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安宁疗护床位。鼓励各级疗养院、城乡诊所、医务室、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四是村级卫生室兜底医养服务。村卫生室,通过托管、协议服务等方式与农村幸福院“联姻共建”,为农村老年人健康养老实现托底保障,减轻失能半失能老人、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负担。

养中有“医”,倡导养老机构延伸专业医疗服务。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将医疗服务功能作为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和享受相关补贴政策的前提条件,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推动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和护理站。具备内设医疗机构条件的推进“两个机构,一门服务”养老机构建设,在老年人养老过程中对其进行常态化健康监测和治疗,保障群众的基本健康需求。相关的诊疗、康复、医学护理、安宁疗护等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二是养老机构就近与医疗机构签约。不具备内设医疗机构条件的全面推动并规范养老机构就近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建立长期协议服务关系,推进养老机构由“单一功能”向“医养结合”的转变。三是鼓励和引导执业医师开展非诊疗服务。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提供疾病预防、中医调理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居家有“约”,鼓励家庭医生提供精准医疗服务。对农村选择居家养老的群众,实行家庭医生签约。由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一是将居家老年人纳入家庭医生签约重点保障人群。对居家养老且有医疗护理需求的对象,为其提供血压测量、末梢血血糖检测、康复指导、护理技能、保健咨询,营养改善等方面的指导,确保居家老人实现由“出门求医”到“医疗到家”的转变。二是开通“一键通村医”功能对农村弱势群体精准施救。为更好地解决农村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居家失能、半失能人员设置手机“一键通村医”功能,确保相应的健康服务及时到位。三是将家庭病床服务费列入医保报销范围。对部分慢性病老年人探索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并将费用列入医保报销范围。乡镇卫生院负责实施家庭病床服务项目,专门成立家庭病床科,抽调全科医师和执业护士组成团队,对罹患适合在家治疗疾病的人群推行家庭诊疗服务。

失能有“保”,探索推行农村长期护理险制度。探索推行长期护理险制度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科学长效的制度保障。一是创建“多方共担”资金筹措机制。科学测算失能老人护理费用,找准群众可承受、财力可承担的契合点,确定长期护理险缴费标准,实行“全民缴费+财政补贴+医保统筹基金+福彩公益金补助+社会捐助”多方共担资金筹措机制,资金统筹额度和比例根据护理消费水平进行动态调整,有效防止“一人失能、全家致贫”问题。二是创建“分类分级”服务报销机制。为满足参保群众差异化医疗养老护理需求,设定医疗专护、机构护理、居家护理三类服务模式,并建立分级定额报销机制。三是创建“联办共保”运营管理机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定合作商业保险公司,采用“共保联办”模式,经办机构与保险公司开展联合办公,共同管理经办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共同承担责任。

系统集“成”,完善农村养老的组织推进体系。农村养老工作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强力部署,久久为功。一是加快推进由养老部门“单打独斗”向“系统集成”的转变。建立健全各级党政“一把手”、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健康养老工作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办公厅(室)、组织部、宣传部、卫健局、民政局、发改局、财政局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发挥党委、政府组织推动作用。二是加快推进由“相对分散”到“标准统一”的转变。成立区域医养结合协会,把相对独立分散的医疗、养老和健康行业凝聚在一起,统一标识、服务、培训、管理,使医养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加快推进养老资源由“各自为政”到“互动融合”的转变。农村养老院、卫生院是当前农村的主要公共服务资源,为避免“条块分割”的发展模式,必须打通政策、设施、人员三大阻碍医养资源跨界融通的壁垒梗阻,以医养结合的形式推动农村养老、卫生资源互动融合。四是推进养老事业由“自由发展”向“考核管理”的转变。用好考核“指挥棒”,将健康养老工作纳入到乡(镇)村党组织抓党建、抓乡村振兴责任范畴,纳入乡(镇)村考核体系,逐步、科学调整增加权重,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通过召开现场会、擂台赛等方式,相互交流学习,推介经验做法,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来源:农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农村养老难题亟待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