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助餐服务是居家社区养老“六助”的重要一环,是老年人最关注的生活所需之一。广东省高度重视养老助餐工作,积极推广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大配餐”经验做法,经过3年的努力,全省“大配餐”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多层次的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多支撑的服务载体持续强化,多主体的服务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省共建有助餐配餐服务点2129个,覆盖90%以上地市,累计服务老年人5100万人次,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得到了切实解决。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一、民生实事用心用情,让老年人吃得暖心

2016年广州市以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聚焦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吃饭”问题,大力推进长者饭堂建设,并将长者饭堂纳入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件民生实事,推动“大配餐”工作有序开展。2018年广东省印发《关于推广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大配餐”经验做法的工作方案》,将广州的“大配餐”工作经验在珠三角地区全面复制推广,并鼓励其他地区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试点探索,并以此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平台和抓手,不断拓展服务内涵、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各地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江门市将长者饭堂建设纳入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和2021年市领导责任项目。韶关市将长者饭堂建设运营工作写入2020和202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市委、市政府对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二、场地选址就近就便,让老年人吃得方便

各地强化规划引领,以社区(村)为阵地,按照“就近就便,便民惠民”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在设施布局中综合考虑老年人居住或活动集中度及步行通达等条件,选择在人口相对较多、居住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布点建设,开展配餐送餐服务,确保服务易及性。目前各地已初步构建起“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的助餐配餐服务圈,并将助餐配餐服务逐步向农村拓展,惠及更多城乡老年人。如广州市长者饭堂实现镇街、村居全覆盖;汕尾全市和江门市蓬江、江海、新会区实现镇街全覆盖,汕尾陆河水唇镇实现长者饭堂村级全覆盖。

三、社会参与渠道多元,让老年人吃得实惠

各地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助餐配餐服务,拓展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在满足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拓展服务至全体老年人,让老年人吃得起、吃得饱、吃得好。如广州市采取“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共同推进“大配餐”的合作机制。江门市在财政对长者饭堂给予建设、运营补助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当地知名慈善企业支持,以企业名义冠名支持长者饭堂建设运营,形成强力品牌效应。汕尾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平台,广泛发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外出乡贤和当地群众捐资筹集。云浮市引入农村互助养老饭堂理念,链接社会资源,为特殊困难长者定期提供免费的互助餐食服务。

四、服务效能不断优化,让老年人吃得开心

一是根据老年人照顾需求制定个性化菜单。广州市在“211标准套餐”(两荤一素一汤)基础上,根据老年人身体特点、饮食习惯和时令季节变化,制定每周食谱,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味美可口,并对糖尿病人等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餐饮服务。二是探索发展智慧配餐服务。肇庆市开发“长者饭堂”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应用IC卡、指纹、人脸或领餐二维码等多种认证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订餐服务。三是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汕尾市将爱心食堂(长者饭堂)打造成社区(村)的“思想道德高地”和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的重要阵地及讲好红色故事的讲堂。江门市积极推动助餐服务融入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整合各类为老服务资源,提供文化娱乐、康复护理、日间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服务。

五、运营监管贴心到位,让老年人吃得安心

各地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覆盖食品生产、配送等各环节的安全监管机制,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坚决守好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防线。如广州市健全民政、市场监管和各区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强化日常巡查和督导,加强执法检查和明察暗访,开展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膳食安全质量的抽样检测,委托第三方开展服务评估,建立助餐配餐服务准入退出机制,确保食品安全。中山市加快服务标准编制,2021年先后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第1部分:通用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第2部分:助餐服务》等团体标准,让居家养老助餐等多项服务有标可依。肇庆市从严加强长者饭堂建设运营的事前准入和事中、事后监管,要求长者饭堂统一悬挂公示食品经营许可、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承诺书、投诉电话等制度规章,建立完善用餐配餐登记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源头可溯、流向可追、责任可究”。(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供稿)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广东省居家社区养老“大配餐” 让老年人吃得“暖心、舒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