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21学术大会为期三天,百余位专家学者通过报告、演讲、对话形成了约28万字的珍贵发言。本期为您带来了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玲:中国式老年医养结合的探讨。
从去年的七普,到最近国家公布出生人口的出生率呈现断崖式的下降,人口老龄化是以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汹涌澎湃的态势扑面而来。我个人认为人口老龄化是幸福的烦恼。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人口约5.4亿;到共产党100年的时候,仅老年人口就达5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我们才奋斗了70多年,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美国了。1949年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35岁,那是积贫积弱,年年战乱的结果。而美国在1949年的时候,已经是世界强国,它的人均预期寿命是68岁。但是到2020年,由于新冠,由于各种问题,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去年是历史上最大幅度的下降,下降了1.5岁,所以现在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7.3岁。我们中国2019年就是77.3岁。2021年的数据没出来,但是肯定超过77.3岁。所以当前中国14.12亿人,人均寿命已经超过美国,我觉得这是我们伟大的成就,但是面对老龄化,这是幸福的烦恼。
本文的主题是:中国式医养结合的探讨,怎么样让老年人生活得健康幸福?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各种政策不断出台。今年开始实施的“十四五”规划提到,要构建居家、设施、机构向协调医养、康养服务体系,我们要走中国式的养老模式。最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也特别提到这个,老龄化的趋势在加速。
按照现在新的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75岁以后才是老人。我国现在定义60岁为老人,稍微早了一点。我相信现在人均预期寿命在77.3岁,在77.3岁之前,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是可以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但是有一点不可避免,就是人老了以后,对医疗的需求提高。人老了以后,吃不动了,玩不动了,各方面需求其实都已经在减少,消费在减少,但是对医疗的需求可以说是与日俱增,尤其是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严格地说你只要把一个人搁在现代的医疗设备救助仪器上,让他保持着生理指标还有的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费用谁来出?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老年人医疗需求高。
刚才王主任讲到了,老年人的疾病,这是我们用数据证实一下,基本上人老了以后,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由于衰老带来的各种疾病,有了这些疾病以后,就需要治疗和照料。所以老年人的医疗与照料的需求其实在不断增加,这是大家可以看到没有患慢性病的,有一种的,有两种的,有三种以上的,它对于医疗与照顾的需求都是在不断上升的。它的需求上升,当然费用也在上升,所以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的支出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年纪越高,对医疗的需求就越高,这是我们做的无论城乡分组,现在大的趋势都是一样的。
大家也看到,这次疫情是非常好的一个照妖镜。很多过去我们羡慕的,比如美国,比如欧洲,因为这场疫情,美国和欧洲的养老院基本灭掉了,因为死亡率最高,基本老年人送到那,不断反复感染,不断死亡。欧洲福利国家,它以往做得很好,但是在这次疫情中,不仅美国做得很差,欧洲福利国家做得也都很差。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的医疗的费用太贵了,以至于国家无法承担。我们在去年疫情的第一时间,大家都知道国家就是免费救治、免费检测、免费救治,包括疫苗免费。其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现在都没有承诺,免费检测、免费救治,以及免费医疗。原因是什么?美国医疗费用占到GDP的18%,是最大的支出,各行各业,医疗在美国是最大的支出,成人医疗、老人医疗,这是美国财政最大项的支出,这两项加起来占到近20%。因此,美国政府没有办法,它只能靠印点钞票,发点钱帮助大家渡过疫情难关,而在支撑全民的医疗和老年医疗方面, 它没有办法。
所以从美国的例子,欧洲的例子可以看出,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上升是个规律,如何有效地控制,不要把老年衰老当成疾病在治疗——如果你把衰老当成疾病治疗,美国都承担不起,都把美国拖跨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设计中国医养康养结合的路上,一定要借鉴它们的经验和教训。中国这些年一直在探索医养结合的路,同时没有一个国家谈医养,医疗就是医疗,养老就是养老,但是我国在探索医养结合。大概可以分成这五种模式。
第一种,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设计养老院,医疗机构与养老院的协作,签和约。还有新建医养结合机构,另外就是医养结合进社区。每一种模式都有它的优和劣,在各个地方的试点中,效果也一样。比如最早的原有的医疗结构开展养老服务的应该是青岛,它把二级医院转成了医养结合的机构。但是在青岛做得很好,到了别的地方,效果好像不是很好。原因在于,除非活不下去,一般医院没有设置激励机制。医养结合,是给老人提供医疗照料,不仅仅是医,还有养,而我们一般的医院做不了养,它只有医的功能。对于传统模式的挑战,现在能做好的不太多。
第二种,原有的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机构,这也是现在各地探索比较普遍的模式。但是它也遇到很多的问题。原因在于,需求端护理费用很高。原来护理费用就高,现在把医加进去,更高。供给端的养老机构其实是缺医疗的。现在新建一个进来,这是需要时间增加它的专业性。这条路也在探索,但是非常成功的案例还不多。
第三种,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这也是非常普遍的医养结合,也是各有利弊,怎么能够让它合作得好,这也是要很多的组织协调的工作。
第四种,新建医养结合机构。一般来说是新的社区,尤其是高端社区,以商业、房地产为主催生的。这个很明确,它服务的人群是先富的人群,它的普遍性不行,这个人群是有消费能力的。但它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不是雪中送炭的。
第五种,医养结合进社区,家庭医生和社区养老中心结合。这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方式,它的优点和缺点也都很明显。它是很受老人欢迎,而且普遍推广的一个模式。但是它的缺点就是我们的社区托不托得住?我们的家庭医生能不能除了提供医,还能把养的功能融到一起?这是非常缺乏的。随着我国每年千万级老人的增加,在家庭医生方面,社区本身就比较薄弱,如果把这个功能加上去,能不能完成这个功能,这也是现在探讨的。
这五种医养结合的模式,实事求是的说,都还是在机构,只是在第一个层次。我个人认为医养结合得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机构怎么样来组合,是机构性的,物理性的。
第二个层次,是治理体系的,这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机构层面上,我们现在还是多头管理的,卫健委成立了以后,把民政养老的功能拿过去,但是实际上它还没有长起来,这个功能在各个地方,至少是到省市县,都还没有成型。所以多头行政的格局怎么解决,包括跟医保怎么合作,所有现在涉及到养老的这些行政机构,它怎么整合,没有整合,医养怎么整合,因为医和养分属不同部门。
第三个层次,再就是人才整合,前面的五种全国探索模式到最后都是人才的问题,我们的人才对老年人医养、康养,把它合起来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在哪里,而且队伍在哪里,现在严重缺乏。
第四个层次,再就是筹资模式的增高。钱从哪里来?到底是养老金,养老护理员院那边的,还是医保。现在一些社会上办的医养结合结构,它是为了套医保的,这个形成很大的问题。医养结合真正的融合可能要在这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反而是简单的,真正难的是二、三、四这几个层面怎么融合起来。
好在国家高度重视,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国家最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出台,就说卫生健康部门与民政部门建立医养结合的工作沟通协调机制。我特别希望明年二十大以后,我国能够真正成立一个管老龄的机构,能够把所有的功能整合起来,放在卫健委也可以,放在民政也可以,放在医保都可以,但是要有实体融合的功能,因为协调机构只是一个过渡性的。还有,《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意见》特别谈到,要结合各地实际来探索中国式的养老,讲到要试试智慧助老。我想补充一点。
医养怎么结合,在地方探索上,兰州已经做了。它的城关区大概有近20万老人,那里建立的是虚拟养老院。未来中国一定是居家养老,但是靠智慧,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给所有人提供医养、康养、健康照料一体化的服务。这就是兰州城关区的虚拟养老院,所有老人的信息都在这个平台上,然后把老人的需求分类,年轻的老人、失能的老人,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它的分类,服务也是标准化的。他们现在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呢?在虚拟养老院注册的老人,你完全是智慧型养老。你有什么需求,发短信也可以,微信也可以,打电话也可以,这个虚拟养老院给你提供上门的服务。完全失能的老人都可以居家养老,由虚拟养老院给你提供服务。它是医养、康养、照护、生活的管理一体化全方位的平台。这个平台把老人的健康信息都收取了。也就是说,我随时可以给老人提供健康管理。例如在老年人还不知道自己的血压波动时,平台那边就知道了。随着我们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未来可能每个人身上都装备着可穿戴设备,也就说你的健康可能是智慧型机器人在管。我想这才是解决我们中国这样一个世界难题的养老问题。因为人严重缺乏,本来老龄化就缺劳动力。那谁来呢?靠机器,靠智慧。所以未来智慧养老和智慧健康都是连在一起的,就是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此外,我特别还想谈一点,就是我们中医药。谁也没有想到新冠疫情会持续这么久,已经两年了。现在世卫组织说,疫情可能明年结束。但是别忘了去年这个时候世卫组织也说明年,但实际上呢?基本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西方国家不采取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动态清零措施,就是把病毒闷死,让它没法变异,单靠疫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疫苗研发的速度远远慢于病毒变异的速度。这其实就是美国这个最发达国家、医学如此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它花这么多的医疗费用,却造成了当前人均预期寿命低于我们中国的结果。因为健康不仅仅是医疗带来的,它更是你的精神、身体、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适应程度综合的结果。
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是有智慧的。中国这次抗疫就是中国文化、中国制度和中国智慧的一个集成,我想我们应该把这个特色优势平移到养老上。未来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通过我们制度的优势。文化的优势、组织的优势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一个可以为人类带来光明未来的中国式养老。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