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部署了9方面具体工作任务,包括织牢社会保障和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等等。

老龄事业,既是家事,也是国事。积极应对“银发浪潮”冲击,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关乎国家发展大局。面对复杂局面——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户籍存在壁垒、传统制度安排需补短板、不同地区养老文化有差异,全国各地不断探索老龄事业发展新格局,发力多年,成绩斐然,初步建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毋庸讳言,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服务支持体系不完善且缺乏整合、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且效益偏低、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且失位错位突出、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且专业人才短缺。

时不我待,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更强烈的紧迫感。据预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新增老年人口5400万左右,是“十三五”的1.5倍。数量增加、老年人口结构变化,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规划》明确了三个方向,以“老年人哪里多、我们就把养老服务机构办在哪”,优化设施布局;以“老年人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创新服务形式;以“老年人关心什么、我们就解决什么问题”,加大和优化服务供给。坚持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彰显《规划》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与决心。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秩序在大浪淘沙中不断受到冲击,落在养老层面,中国数千年流传至今的养老文化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譬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速度加剧,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面对迅速变化的外部世界,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如何调适才能与之保持同频共振、不拖后腿?可以说,世界各国都在探路。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不同地区探索出不同模式,找到最优发展路径。

“老年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80岁长者眼中,60岁的人肯定不算老。因此,践行积极老龄观,保障健康老龄化,意义不可小觑。相关统计显示,在我国现有老年人口中,年轻的老年人比例过半,达到56%。推动“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年轻老年人“富矿”,大有可为。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在他们愿意且身心健康许可的前提下,继续服务社会,获得报酬;引导老年人投身各类志愿活动,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等活动;推动老年人互助服务,在各类养老机构中,让年轻的参与照顾年长的,形成良性循环。在国外一些老年“互助公寓”,这类现象比比皆是。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对于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尤其重要。随着一系列顶层设计相继出台,政策供给越来越完备。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物质保障越来越有力。相对而言,人才保障的紧迫性更大一些。当下,人们对养老服务产业相关职位的心理感知,多半停留在“轻技术、重体力、环境差、待遇薄、通道窄”等先入为主的职业形象,从而影响人才入行。从长远来看,必须全面谋划、尽早布局、精心组织,培养出一大批较高层次、热心老年事业、对老年人群充满爱心并愿意为他们服务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事业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我们责无旁贷,必须全力以赴。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以更强紧迫感求解养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