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洁 编辑: 包芳鸣

“十四五”期间,我国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月21日晚,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蓝图”。

具体来看,我国在“十四五”期间的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养老服务多业态创新融合发展,要素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社会环境更加适老宜居。

“老龄化对我国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因此需要从社会、经济,甚至包括文化等方方面面更综合地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舸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规划》21次提及“普惠”,19次提及“智能”,36次提及“保险”,6次提及“兜底”,显示出我国养老服务的特点。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次《规划》中,涉及到养老最大的亮点,就是要加大国有经济对养老服务的支持,提出“引导地方国有资本积极培育发展以普惠养老服务为主责主业的国有企业”。

“这是首次这样表述,意味着我国将培育一批国有企业专门从事养老服务,我国的普惠和公办养老会得到较快发展。”董登新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就《规划》答记者问时也指出,在普惠服务能力建设方面,重点强调社区服务设施配套达标、顺利运营,同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发挥作用,切实为群众提供服务优质、价格合理的养老服务。

如何应对老龄化?

在未来十年,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

杨舸指出,20世纪60年代之后,我国进入了人口出生的高峰期,每年约出生2000万-3000万人口。“目前,他们将逐步步入60岁,这就造成未来1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会快速增长。”

这意味着,我国应对老龄化刻不容缓。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同时,提出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在最新发布的《规划》中,也提出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董登新指出,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拿出具体的延迟退休规定,同时将正式实施延迟退休。

“目前我国的规定是女性工人50岁退休,对劳动力资源造成了浪费,也使在岗职工的社保缴费增加了负担。因此,延迟退休宜早不宜晚,这也是世界的趋势。”董登新表示。

杨舸表示,过去一段时间,有些单位对于退休年龄开始松动,比如说一些高级职称的人士,或者是单位有用人需求的,会对员工适当的进行返聘,但并没有大范围的实施延迟退休。

“延迟退休有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养老金的支出压力越来越大,延迟退休意味着减轻这一块的压力。另一个好处是增加劳动力供给。”杨舸说。

即将到来的延迟退休,将如何实施?

董登新表示,我国将采取“小步快跑”的模式实施延迟退休,因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差距太大,因此不可能一步到位。

“同时,很可能会匹配弹性退休制度。比方说,有人身体不好,没有条件工作更久,应该允许提前退休,可能会规定一个最早提前退休的年龄标准,这是一个人性化的设计。”董登新说。

他进一步表示,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如果要充分的利用中国劳动力的资源,就可以引导大龄劳动力转向我国一些有较大就业缺口的岗位,比如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这对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杨舸表示,在实施延迟退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的职业性质和工作类型,来更灵活地制定相应的政策。

养老服务更加“高质量”

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更是重中之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规划》中,多次提及“兜底”。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在答记者问时指出,《规划》提出的织牢兜底性养老服务网,包含三方面:一是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二是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

根据《规划》,首先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同时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另外,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建立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度,针对不同老年人群体分类提供服务。

而在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上,《规划》提出,在满足有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公办养老机构重点为经济困难的空巢、留守、失能、残疾、高龄老年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提供服务。鼓励地方探索解决无监护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难的问题。

此外,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增设失智老年人照护专区,在满足政策保障对象入住需求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失能老年人入住。支持1000个左右公办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

董登新认为,目前,我国养老资源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一些高端养老机构只有少数人能进去,出现大量的资源闲置浪费。另一部分则是大量的小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国有企业进入养老行业,把它作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来担当,可以真正解决养老的普惠性、低成本的需求。

在农村养老上,《规划》则提出,要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为依托,构建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网络。同时,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定期巡访制度,督促家庭成员履行赡养扶养义务,提供必要的援助服务,帮助解决基本生活安全问题。

董登新指出,农村养老最大的问题是分散性居住,所以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难以和城市一样整齐划一。

“农村很多都是居家养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失能失智的老人,引入长期护理险,能够解决居家养老的基本需求。比如说湖北的荆门试点长护险,农村老人如果失能失智,每月可以获得2000多元政府的补贴,这笔钱可以用于请家人或者亲戚来照顾老人。”董登新指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普惠性和“兜底”之外,此次《规划》多次提到的是“智能化”。

在发展目标中,《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康复护理的老年用品产业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

《规划》同时提出,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在老年用品领域的深度应用。支持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康复辅助器具、健康监测产品、养老监护装置、家庭服务机器人、日用辅助用品等适老产品的智能水平、实用性和安全性,开展家庭、社区、机构等多场景的试点试用。

“养老服务最为发达的是日本和德国,他们的成功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智能化,智能化能够减轻人工的劳动强度,尤其是很多女性如果要进入养老行业,劳动量太大吃不消,使用机器人、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设备,能够极大地改善劳动环境,也可以使老年人生活更为体面。”董登新表示。

杨舸指出,我国养老产业,不能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道路,而是要走科技化的道路。

“我们去各地调研时,发现智能化养老,一方面能够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体验,另一方面又能够在不需要增加大量劳动力的情况下,增加养老服务的供给,所以这一块是我国未来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杨舸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十四五”养老事业“蓝图”:多次提及“兜底”养老 大力发展智能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