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石导言:在近日召开的两会中,养老是一个被频繁提及的词汇,这也意味着其成为全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产业界企业,正在用实际行动来为此做出努力。


路言 | 作者

1

新时代下的大企业,何去何从?

202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的时间。在这45年时间里,中国商业界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也孕育出一批实力强劲的著名企业。例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与中国平安等,便是这些企业中最杰出的代表。

过去45年,这些优秀中国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是得益于各自拥有一支极具才华的领导人团队,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市场红利与政策红利。但近些年,随着上述红利的逐渐退去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企业开始遭遇全新的挑战。另外,从中央政府推出的反垄断、遏制企业无边界扩张、提倡共同富裕与打造硬科技等一系列政策走向来看,国家对于当下大企业的使命与责任有着全新的期待。

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大企业应该何去何从?

《砺石商业评论》就这一问题对各个大企业的最新战略举措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切实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用户价值、产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三位一体融合,是当前一些大企业进行业务边界延伸的最重要原则。例如,中国平安最近一年针对老年人群体养老的业务布局,便是基于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2

平安的“中国式养老”实践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已高达2.64亿人,如何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我国当前的一个重点工作,也需要各个相关企业为此做出贡献。

所以,关于养老产业的探讨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中国商业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就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便有10次提及养老问题。过去,虽有不少企业进入这个领域,但最终都因为模式不成立而铩羽而归。如何找到一个可持续的模式,是解决中国养老产业的根本。

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后,近些年,跟养老需求有天然连接的保险企业,越来越被公认为是最合适进入养老产业的企业主体。在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化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保险”二字高频出现,多达36次。这推动“保险+养老”模式将有可能成为中国养老产业的主力军。

目前,已经有泰康保险与太平保险等多家保险企业进入养老产业。不过,笔者在对这些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它们的养老业务多聚焦在中端养老社区项目上。根据公开数据,目前共有10家保险机构,累计投资了47个养老社区项目,床位数也仅仅8.4万个左右,用户参与的保费门槛大多在100万至300万元之间。

这种模式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些项目主要位于二三线城市或一线城市的市郊地带,周边配套少,优质医疗资源匮乏,较难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床位有限,相较全国2.64亿60岁以上的老人而言杯水车薪,市场仍然供需不匹配。


另外,在海外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流行的养老模式,例如德国的“搭伴式养老”(即老人将房屋出租给年轻人,一起居住)与新加坡的“镶嵌式”养老(即老少年代生活在同一楼层中相邻的两套住宅)。但由于传统文化与经济条件的不同,导致这种“搭伴式养老”与“镶嵌式养老”在中国暂不适用。

相比之下,由于历史文化的接近性,在日本占主导地位的居家养老对中国更具有借鉴性。相关研究显示,日本有7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由于日本“空巢老人”现象非常普遍,这倒逼日本社会反复摸索,形成了制度完备、服务周到的居家养老模式。日本政府出台《介护保险法》,要求40岁以上的日本人和在日外国人都必须加入介护保险,到65岁即可以享受介护服务,由专业介护人员定期上门提供打扫、沐浴、保健等所需的服务,并且90%的费用由保险承担。此外,日本政府还支持居家养老的住宅改造费、家居安全用具购买费,并有独特的对孤寡老人的“安危确认制度”。

我们看到,中国平安在借鉴国内外既有模式的基础上,在目标市场上聚焦3%最顶部的高端社区养老,和占比90%以上的居家养老,探索自己独有的“中国式”养老模式。在此背后,中国平安有着体系化的思考。

首先,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中国根深蒂固,所以中国养老市场最大比例的是居家养老。只有系统地解决了居家养老的问题,才算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养老问题。

就在近日举行的两会上,多位两会代表都就养老服务问题进行了提案,其中一贯关注民生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就明确建议加快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他表示“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既可以得到适当的照顾,也能随时与子女交流,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其次,对于部分希望享受品质生活服务的客户来说,中端养老社区又很难满足其对品质的需求,同时经营方也很难盈利,致使模式难以广覆盖或可持续。

就目前的布局而言,中国平安避开了中端养老社区的“红海”竞争,正在具有更高客单价的高端社区养老和客户基数规模更大的居家养老领域进行探索。

在高端养老领域,中国平安打造了高端康养品牌“平安臻颐年”。去年5月份,“平安臻颐年”发布了其首个高端养老项目颐年城,主打“地点一流、服务一流、设备一流、内容一流与保障一流”等亮点。


例如,在项目选址上,只选择深圳、上海与北京等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并打通绿色就医转诊通道,直达三级综合医院。在服务上,除了共享平安自有的线上名医和线下医院网络之外,还引进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励建安领队的国际康复医疗团队,和日本顶级连锁护理企业倍乐生联合搭建的护理服务体系。

由于核心地段、一流服务带来的差异化,颐年城首期项目推出2个多月就销售一空。据悉,平安内部正在升级二期项目,也将于近期上线和发布,并加速在北京、上海与深圳等核心城市的全面布局。

在居家养老领域,中国平安也于近日正式发布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平安管家)。据悉,在产品正式上线之前,中国平安对居家养老的核心痛点进行了详细调研。经过调查发现,老人普遍存在着“养老资源焦虑、财富焦虑、尊严失落、子女负担、孤独等心理困扰、健康误导、就医问诊困难、专业上门护理难寻与失智易受护工欺负”等养老痛点。如老人担心子女照料自己不堪重负,“久病床前无孝子”;担心介护人员无证上岗,发生虐老行为;担心就医问诊困难,急病难投医。

针对上述痛点,中国平安整合了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与安等10大场景服务,通过布局智能管家、线上终身管家、家庭医生与N个专家顾问来触达客户,搭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居家养老一站式服务平台,同时配合严密的服务监督体系,最大程度保障客户权益。对此,中国平安还提出了“老人舒心,子女安心,管家专心”的口号。

例如,从让老人舒心的角度,中国平安从居家体验、医疗服务与社交活动等三个维度,提供覆盖全场景的舒适起居、专业医护以及精彩文娱服务,打造省心的用户体验。从让子女安心的角度,中国平安打造了360度的智能守护体系,对居家老人的体征、行为及环境这三大要素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时,监测系统和管家便会及时响应,必要时还会通知紧急联系人,以及联系医生介入,避免问题扩大。其中,体征监测主要包括血糖、血压、心率、呼吸与血氧等指标的监测。行为监测包括老人意外跌倒、睡眠质量、门禁与日常运动量等指标。环境监测包括对老人居所空气质量、燃气泄漏、烟雾浓度超标与水浸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

另外,平安居家养老服务还通过专业专家团队和管家平台,为每一位老人量身定制专属方案。从具体服务流程来看,中国平安会首先为老人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摩天轮”测评,从健康、饮食与起居等10个维度进行诊断,覆盖超20个专业量表,测评结果由专家进行解读,并根据老人实际需要提供进一步的深度测评,为老人定制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管家和家庭医生也会7*24小时保持在线,随时响应老人的服务需求,同时提供围绕居家养老10大场景的精选服务项目。


2021年10月开始,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于深圳和南京两个城市分阶段开展试点。我们了解了两位试点用户的真实反馈:

72岁的陈女士,与配偶同住,其女儿长期在外地。陈女士曾做过胃切除手术,近期又在家跌倒过,对运动期待又恐惧。平安管家居家养老服务全面评估检查陈女士身体后,给出“辅助器具+30天康复”的定制方案,进行膳食指导、定制旅行、运动建议和上门康复。对此,陈女士反馈:平安专业的服务和其人性化关怀一样温暖,我最感动的是他们帮我实现了能够运动的愿望,重新融入家庭。

沈女士,85岁,与子女同住,患有眼疾,经常失眠,且家内有鼠患。平安管家居家养老服务为其定制了家庭医生、上门保洁、插花课程和上门灭鼠服务。沈女士情绪得到舒缓,家庭环境也更整洁。

目前从全行业来看,只有少量科技型企业在做上门服务和硬件监测等探索。在居家养老方面还没有其他险企主动布局,中国平安进入到这个占据9成老年人以上的领域,以“保险+居家养老”模式进行试点和探索,无疑是开国内保险行业之先河。

3

“生态+科技”支撑下的“新康养革命”

《砺石商业评论》在对中国养老产业过去的失败案例进行总结时发现,其失败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养老产业是一个需要重资产运营的赛道,不仅投入大,见效慢,同时也涉及多项能力,业务流程复杂。如果企业只是具有较为单一的能力,很难提供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在商业化上也很难跑通。

以高端康养社区为例,其从保险产品的开发与合作,到社区的拿地、规划设计、设备配置,再到服务人员招募、培训和管理,考验的是主体企业在金融、地产开发、医疗健康、康复管理、照护与商业运营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居家养老则更不简单,无论其承载众多服务的线上平台,还是智能守护体系构建,又或者是海量客户的招募与运营,不仅需要互联网、智能硬件与AI算法等数字化技术的支撑,更需要有大量线下销售与运营人才的深厚积淀。

目前,我们能在市场上看到的布局康养社区和居家养老的企业主要有地产、保险与互联网企业等三种类型。其中,地产企业一方面没有保险与金融领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囿于行业属性,往往最终会回到销售房子的房地产老路上,不可持续。普通的保险企业,缺乏线上的数字科技能力,无法搭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业务模式,很难实现用户的规模化。而互联网企业则缺少专业的金融能力与线下销售运营经验,只能做一些撮合专业护工与养老客户的浅层次业务。所以,上述模式都很难有所作为,而中国平安不同的是,其目前是养老产业所需各项关键能力中最为均衡的企业。


首先,在金融领域,作为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巨头企业,中国平安不仅拥有极强竞争力的保险产品与代理人队伍,也可以为养老客户提供信托、证券、银行与私人银行等完善的金融服务。

在大健康方面,中国平安构建了成熟的医疗健康生态圈,不仅与全国99%的百强医院都有深度合作,签约有1.2万全国最顶尖的三甲副主任及以上医生,还连接到美国前10的医院和超1/3全球前100的医院。基于此打造的“保险+健康管理”,涵盖健康管理、亚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和疾病管理四大方面,可以实现一人一医、专档管理。

在数字化科技领域,中国平安是公认的中国传统产业中数字化积淀最深的企业,其能够将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灵活运用到其他产业的各项业务场景中。据悉,目前中国平安在全球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领域的专利申请数均排名第一。

一方面利用自己在保险、金融与医疗领域“人无我有”的生态业务优势,另一方面利用自己在数字化科技领域的能力沉淀,中国平安构建的“健康管理+居家养老+高端康养”的业务闭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堪称全球养老领域的一场“新康养革命”。

从用户价值来看,其健康管理、居家养老、高端康养三管齐下,能够真正解决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一些切实需求,属于典型的普惠式养老;从行业价值来看,其跳出固有的养老模式,用具体行动为其他旨在中国养老产业深耕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示范;从社会价值来看,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社会问题之一,险企创新“保险+服务”的养老模式,能够帮助中国更多子女分担养老问题,有利于年轻人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社会价值创造中去,有利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所以,中国平安在养老产业的布局,是一个典型围绕“用户价值、产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三位一体融合的战略选择,也是当代大企业在新时代承担起社会使命与责任的一个缩影。

4

结语

作为一家享誉盛名的标杆企业,《砺石商业评论》一直对中国平安保持着密切的跟踪研究。从1988年创建至今34年的时间里,其已经经历了多次大的战略迭代。


第一次迭代,是从一家位于深圳的地方型财产保险公司,升级为一家全国性的财产保险公司。第二次迭代,是从一家财产保险公司,升级为一家覆盖财险、人寿险与健康险的全国性综合保险企业。第三次迭代,是从一家保险企业,升级为一家涵盖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与融资租赁等一站式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金融企业。第四次迭代,是在科技领域大力投入,逐渐形成“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全新战略布局。

之前的这几次大的战略升级,都是开行业之先河,一开始并不被外界所理解。但中国平安都凭借着前瞻的战略洞察与超常的战略定力坚持下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最终造就了被华尔街投资人士赞誉为“孤品”的综合金融商业模式。

如今,中国平安继续在医疗健康生态领域进行深化,并进入到业务较为复杂而前景广阔的养老领域,虽然前途漫漫,但过去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其有可能再次创造成功实践。

一方面,养老产业具有庞大的市场空间,商业化前景可期。另一方面,平安自身“金融+健康+科技”的体系化能力,及兼具“用户价值、产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业务属性,让中国平安从能力逻辑上便已经成为中国养老产业中最具潜力的玩家。如此种种,中国平安在养老服务产业必将保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与定力。

“潜力+能力+定力”,三者叠加,中国平安的“中国式养老”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平安的“中国式”养老:新时代的战略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