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存时间、明天换服务,这样的互助养老模式不再遥远。北京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团市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将于6月1日起实施。

根据方案,志愿者提供养老志愿服务,可在时间银行建立个人账户,每服务1个小时获得1个时间币。志愿者既可以在60岁以后兑换服务供本人使用,也可以将时间币赠予直系亲属或向平台捐赠。

作为时间银行前期试点的“储户”,大栅栏街道、崇文门外街道的志愿者们已经在为养老服务贡献力量,也给自己攒下时间币。

探路 “小老帮老老”优势多

在大栅栏街道,67岁的李久恒只要看到有入户巡视的任务发布,他就会立即报名,按照约定时间赶到位于延寿街87号的银鹤苑养老驿站。签到以后,李久恒套上蓝色的志愿者马甲,挂好胸牌,到帮扶对象老人家中探望。

“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每个人迟早都会有老的一天,不如趁着身体还行的时候,发挥点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李久恒在巡视中观察到,很多老人最大的问题是孤独。

除了关注老人的身体情况以外,李久恒还会留意对方在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困难。去年秋天,李久恒像往常一样来到煤市街附近的一户老人家里巡视,偶然间看到院子里有个坑,“老人出来要是摔跟头就麻烦了。”他赶忙拍了照片,将情况反映到石头社区,“问题很快就给解决了,老人特别感激。”

站长张磊告诉记者,目前在大栅栏街道,像李久恒这样的时间银行“储户”共有205人,年龄在六七十岁。服务内容既有入户巡视等常规安排,也有陪同就医等临时需求。服务结束后,志愿者要上传现场照片,并完成小结。工作人员会通过系统或纸质记录确认志愿者的服务时长,结合服务类别、服务评价等相应的系数,计算每次的服务积分。“志愿者可以用这些积分兑换驿站里的各类服务优惠,比如修脚或理疗。”

效果 志愿服务队伍渐壮大

上午10点,75岁的志愿者吴文喜来到离家不远的西花市南里东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配合工作人员为老年餐桌助餐服务做准备。“这里去年3月刚开业,人手比较紧张,赶上中午高峰的时候,工作人员忙不过来,我就帮着维持秩序。”

得知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项目在崇文门外街道设立新站点,吴文喜果断选择注册“开户”,之后每天都会来驿站服务大约3小时,“这边有记录,比较规范,自己也能在小程序上查积分。”

到了开餐时间,吴文喜就格外忙碌。看到有腿脚不好的老人来买饭,她便主动上前,从小推车里取出饭盒,盛好以后再给放回去。

“再过十年,没准儿就该轮到我来排队买饭,到时候弯腰费劲,也想有人能搭把手。”69岁的章菊京专门负责帮老人打饭,“好多街坊邻居过去不认识,现在都成了熟人,哪天要是不来,还有人惦记着呢!”

参与助餐服务之余,有着一技之长的章菊京还肩负起为社区老人义务理发的重任。

“我们会在小程序上发布理发需求,附上时间地点等信息,志愿者可以报名。”北京枫华老年互助资源中心东城区负责人南熠明说。

“好多老人其实不光是来理发,还想找人说说话,所以哪怕拄着拐杖,也要坚持过来。”章菊京完全能够理解这样的心情,总是耐心地陪着老人聊家长里短,让理发多了不少人情味。此外,章菊京还上门给卧床的失能老人理发、洗澡。

据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马乃篪介绍,2021年,依托13个线下志愿服务支持站点,共计新成立42支志愿服务团队、新注册738名活跃的志愿者。全年发布志愿服务活动1515场,参与志愿服务4838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到14277个小时。

期待 服务计算标准需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谈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需要政府主动作为,还需要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多元主体责任共担、老龄化风险梯次应对、老龄事业人人参与的新局面”。

“时间银行并不是要替代现有的养老服务,而是有益的补充。以就医为例,医院有专业人员提供帮助,但老人怎么去医院?这就需要志愿者来衔接。”杜鹏提到,此次方案中明确指出,服务内容以非专业性、非家政类且风险可控的服务内容为主,这样更具可行性,可以起到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作用。

杜鹏认为,方案中将服务内容初步分为八大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下一步如何在计算时间币的时候体现出差异,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服务,有必要区分开来,这些恰恰也更需要年轻人的参与。”

试点以来,南熠明庆幸志愿服务得到老人们的普遍认可,但也切身体会到这项工作充满挑战。“从志愿者的年龄结构来说,仍然存在断档。”他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加入。在激励机制上,张磊期待时间银行未来能与信用体系更好地结合起来。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互助养老”模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