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近日公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名单,遴选出的51个优秀案例中,“长宁区聚焦‘五个率先’健全老年认知障碍分级照护体系”入选。

截至2020年底,长宁区户籍老年人口22.42万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区总人口比重为6.9%,居全市首位。以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等试点为契机,长宁区创新探索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聚焦“五个率先”,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认知障碍全链条服务模式,打造长宁特色的老年认知障碍分级照护体系。

率先开展最大规模社区筛查

2018年,长宁区率先在江苏路街道、华阳路街道、虹桥街道、新华路街道和北新泾街道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工作。通过和医疗团队、专业社会组织合作,以非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全面筛查三种方式,开展了国内首个最大规模的社区筛查,覆盖约3万名老人,摸清长宁户籍老年人患认知障碍的风险率为7.2%。

社区筛查,显著提升了认知障碍群体的就诊比例。据悉,江苏路街道、华阳路街道和虹桥街道的平均转诊比例提升至52%,远高出平均25%的就诊率。早发现、早干预,为老年人及其家庭确定后续的照护方案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全区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街镇全覆盖后,区民政局持续采取高风险对象筛查方式,完成认知障碍风险测评5.75万人,进一步摸清辖区认知障碍老年群体底数,为建立认知症照护服务体系提供数据支撑。

率先实现友好社区建设全覆盖

2020年,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在街镇全覆盖,并于2021年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在各老年认知障碍服务场所,城区标识“小兰花”得到推广,提升老人对此的辨识度。依托全市首个区级养老服务专项基金,还制定了友好城区标准等“九项任务”。

为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参与老年认知障碍服务,构建多元协同的友好化社会氛围,全区累计招募志愿者1441人、发展友好机构121家,建立起一批“认知症好朋友”“友好大使”等关爱团队,健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的支持网络。

同时,认知障碍家庭公益改造计划等一批关爱特色项目,对建档的全区431户认知症家庭开展了1000余次个案服务;结合“国际阿尔兹海默病日”,辖区、片区、街镇联动,实施“1+2+10”关爱系列活动,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101次,共开展健康教育321场,宣传覆盖8.94万人次。

率先制定“两标准一指南”

为了找准友好社区建设的“参照系”,长宁在全市首创发布“两标准、一指南”,建立认知障碍领域的标准体系。

“两标准”即《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标准》和《长宁区社区和居家认知障碍照护规范》,在社区和居家认知障碍照护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和服务指引;“一指南”即《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实践指南》,作为一本工具书,总结提炼了街镇在老年认知障碍工作方面的成效,细化友好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工具和服务案例,并梳理、链接了各街镇的资源,为认知症友好社区建设提供工作指引,着力解决认知症照护难题。

2021年9月,在“两标准一指南”的基础上,长宁还发布了《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导则》,旨在围绕基本建设、公共设施及住房建设、支持网络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环境建设、保障与发展建设等6个方面,打造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工作样板”。

率先完善配套政策扶持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需求,2018年以来,通过新建或存量改建的方式,全区10家养老机构或长者照护之家设立了认知症专区,并建设认知症床位315张;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载体,在每个街镇建有1家“记忆苑”“记忆家”等社区老年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为认知障碍老人提供政策咨询、记忆训练、康复治疗等服务。

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实际需求,整合长护险、认知障碍照护机构、适老化改造、康复辅具社区租赁、养老顾问等政策资源,体现友好社区建设对家庭的支持功能。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展早期干预7368人次,实施家庭支持活动112场。

率先建立友好社区建设共建联盟

2020年6月,长宁区成立上海市首个区级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共建联盟,完善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街镇、专业社会组织等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实现跨界合作交流,健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支持网络。

依托与华师大公管学院、上海银行长宁支行和万宏养老集团在养老领域建立四方合作,长宁区成立区级养老服务专项基金,为友好城区建设引入社会资金支持,强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的工作合力。

区民政局表示,下一步,将以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进全市首个区级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示范赋能中心建设,完善分层次、多元化、全链条的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大城养老的“长宁样本”。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喜讯!长宁这项养老服务经验入选“全国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