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2022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
备受瞩目的“两会”正式拉开帷幕,来看看今年与会的代表委员们又有哪些养老相关的提案。
01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发挥基本保障功能 建议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正式启动。
根据人社部的消息,从今年1月开始,已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用于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的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是否调整也引起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
全国城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几乎是每年调整一次。
而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上次调整时间是2020年7月1日,从每月88元涨到了93元,至今已快接近2年。
因此我们呼吁国家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均低,还达不到‘保基本’的要求,因此今年两会我提交了相关建议,希望国家把该标准提高到每月103元。”魏后凯说。
建立全国统一养老金制度
《中国经营报》: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这样的要求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魏后凯:2014年2月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关于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汇报后,
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随后国务院发布文件明确到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
由于起步较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至今尚未实现省级统筹,基金统筹层次较低,且各省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
比如在2022年已经有一些省份宣布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其中,江苏省规定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173元涨到187元,贵州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则从98元涨到113元。
但对于财政实力不强的地区来说,只能按照全国的93元最低标准执行。
现在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人员有1.6亿人左右,绝大部分是参保农民。
从统计数据看,2021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48亿人,比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多了6700万左右。
我们认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增加覆盖面的同时,也应不断提高保障的水平和统筹的层次,
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级统筹力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做好保险资金筹集、营运管理和增值工作,
尽快实现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
农民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中国经营报》:既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和领取人数都超过了企业职工,
为什么这项改革没有加快推进?你分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魏后凯:早在2017年,中央就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不仅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更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已经实施,并在有序推进,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尚未提上日程。
根据我们的研究,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难度没那么大,因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具有低缴费、低给付的特征,
其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是中央制定的,资金也主要由中央直拨,实现全国统筹及收支平衡的财政补贴负担要远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之所以没有全面启动,主要还是这些制度建立得比较晚、现有统筹层次低,
2014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才正式合并,之后我国才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经营报》:根据你们的了解,参保农民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认知和接受情况如何?
魏后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农村年轻人参保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是这些年轻人认为养老是一个比较久远的事情,加上自身流动性高,通常对参保认识不足;
另一方面他会比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区别,
对于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现象更普遍,他们往往会在比较以后更倾向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行按档次缴费和补贴,各地划分的档次标准不尽相同,
但从参保人员缴费情况看,大家基本选择较低档,我们分析在认知上,参保农民还有提升空间。
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已经具有较高的参保率,年轻人参保率低的问题也有很大改观。
据2020年我们开展的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在所分析的有效样本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接近80%,达到78.9%。
农民不参保的首要原因是认为养老保险性价比低,即不划算或者保费高,占44.75%;其次是个体参保意识较低,认为没有参保的必要,占32.46%。二者合计占77.21%。
发挥基本保障功能
《中国经营报》:虽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但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实践,你认为现在的标准对参保人员的保障作用如何?
魏后凯: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起步较晚,现有缴费档次偏低,总体保障水平不高,还达不到“保基本”的要求。
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是93元/月。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不同,所以基础养老金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2021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高的城市是上海,上海基础养老金水平为每月1200元,其次为北京每月基础养老金为850元。
整体看,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领取额为2088元,即每月174元,仅分别相当于城镇和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的25.7%和35.0%,
还不到农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的50%,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它离“保基本”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建议要尽快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中国经营报》:如果调高基础养老金标准,从中央财政角度考虑,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是否会增加中央财政负担?
魏后凯: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主要是农民,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因此,不能说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时候财政有钱,但要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财政就没钱了。
虽然这一块体量比较小,但不能因为量小就迟缓改革,
特别在企业职工养老金近两年上涨了9.7%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一直没调整,
所以我们建议从今年开始,把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现在的93块,调高10块以上,这样全国水平差不多达到103块,
虽然不能完全覆盖基本支出,但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从调整幅度看,上调10元也不会对中央财政产生太大支出压力,结合去年财政收入情况,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经过多方面努力,我们的财政收入超过了20万亿元,这个时候其实可以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来源:中国经营报 记者:杜丽娟 北京报道)
2
全国人大代表张琳:
建议对养老服务机构制定规范的准入门槛
全国人大代表张琳拟在今年两会提交《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最近四年,张琳均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提出相关建议。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但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却是最薄弱的环节。
2022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提出,
支持一批社区建设连锁化运营,规范化管理的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失能护理、日间照料以及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建成一批示范型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
在调查走访中,张琳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然存在场地缺乏、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们调研走访的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相关社区都可以看到,由于各种政策限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场地不足。
很多单位其实有空置场所,却由于不能用于经营性设施或不能免费或低价提供给社区服务中心做居家养老服务”,张琳表示。
服务供给方面,张琳介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购买服务的生活困难人群和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的重度失能人群,
部分社区按照民政部门下发的名单提供上门服务,不在名单内但又有实际需求的老年人可能无法知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服务范围狭窄使其盈利能力不够,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抱怨老年人不愿意为养老服务花费的同时,很多老年人不知道社区有相应的服务。
针对上述问题,张琳建议,应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国家应逐步出台相应政策和法规对养老服务机构(企业)制定规范的准入门槛,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本、配套设施、服务内容和人员配置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在其经营过程中进行定期检查。
政府资金应该由补供方向补需方转变,以刺激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
其次,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侧重点应逐步从护理服务转向预防保健。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失能老人们的身体机理也会渐渐老化,最终可能也会丧失部分或全部的自理能力。
对于未失能的亚健康老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延迟身体的衰老和预防性保健。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对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延迟衰老、预防保健的服务,
可以涵盖日间照料、上门护理服务、各种健康保健指导、社区卫生站对老年人视力、听力衰退的检查等。
第三,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建议从省基层面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政府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同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要求,建立分档分担的支出责任,构建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分担机制,切实保障老年人的福利水平。
政府应该重点加强对服务过程的日常监督,还可以将服务质量纳入考核,对评估不佳的机构有一定的惩罚制度。
(来源:经济观察网 记者:田进)
3
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
建议建设“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建议,探索未来社区建立“驿站”养老模式,
包括建立以未来社区为最小单元的“驿站”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引进与培育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和人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存在老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养老服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郑坚江认为,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相对薄弱;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极度匮乏。
对此,郑坚江建议,建立以未来社区为最小单元的“驿站”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投入机制。
将智能养老、人才培育以及养老相关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居家养老服务驿站”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与老年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
二是强化统筹布局,找准功能定位。
突出各级政府在养老驿站建设过程中的主体责任,所有居住小区都应建设养老驿站。
精准把握养老驿站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的四种功能定位,打造未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升级版。
三是强化支撑保障,提升服务内涵。
建立功能完善的镇(街道)级示范型养老照料中心,结合附近的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医养为一体的示范型镇街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他建议,建设“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一是全力建设智能化的“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覆盖所有老人、养老院、养老照料中心、养老驿站和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二是拓展养老服务受益面和提高养老服务补贴标准。
大幅提高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探索长护险与养老服务的结合,依托智能养老平台建设,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将60岁以上老人纳入补贴范畴,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建立与财政收入相匹配的养老保障支出的可持续增长机制。
最后,郑坚江建议,引进与培育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和人才。
一是引进国际化水平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人才,以点带面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的服务能力水平。
二是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及相关课程,形成一体化的养老护理员培养体系。
积极培育、发展为老人服务的公益志愿者组织,重点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救助和照料服务。
三是打通养老护理员职称与待遇上升通道。
政府有关部门要对专业人才按任务、岗位、业绩定编定酬;鼓励养老机构为从业人员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并鼓励其参加商业保险;
为参加培训的养老服务人员提供学费补贴、工资补贴、交通补贴、生活费补贴等。
(来源: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记者:陈维城)
04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
老龄事务需统筹规划布局 建议整合涉老服务管理职能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已高于9.3%的世界平均水平。
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大且发展迅速,更需要积极应对、系统规划、整体布局。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一直紧盯“老”问题。
今年两会,他递交的提案中有2份涉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他建议设立国家老龄事务部,统筹全国老龄工作的规划与政策设计、事务推进、政策实施、监督和管理等工作;
同时,他还认为,应当多措并举发展老年教育,建议制定《国家中长期老年教育发展规划》,并将《老年教育促进法》纳入立法计划。
建议设立国家老龄事务部
鲁晓明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龄事务更加需要加强针对性。
“未富先老突出,代际失衡严重,城乡差异巨大,老人空巢现象严重等,这些都对老龄事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鲁晓明指出,当前我国老龄事务涉及多个部门,存在一定的条块分割现象,还存在部分机构职能虚化、权责不清、权威性不足等问题。
为了加强老龄事务的服务管理,他建议设立国家老龄事务部,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涉老服务管理职能进行整合,
由国家老龄事务部统筹老龄工作的规划与政策设计、事务推进、政策实施、老龄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等工作,解决老龄事务当前面临的问题。
呼吁多措并举发展老年教育
近年来,各类老年大学深受长者欢迎。据全国老龄办统计,全国现有各类老年大学7.6万余所,在校注册老年学员及远程教育注册学员共1400余万人。
和庞大的老年人口相比,能够接受到老年教育资源的人并不多。
鲁晓明表示,老年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老有所为的重要前提、老有所乐的重要保障,也是老年群体更好地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变化的重要手段。
可当前我国老年大学受益面太窄,各级财政预算中关于老年教育的支出也不多,普惠性的老年教育体系还未形成。
他建议,加快老年教育顶层设计,制定《国家中长期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同时将《老年教育促进法》纳入立法计划,确立老年教育基本规则。
针对老年教育的不同特点,在教育原则、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资质和责任上做针对性设计,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为发展老年教育提供稳定的制度支持,保障老年教育平稳健康发展。
(来源:羊城晚报全媒体 记者:丰西西)
05
全国人大代表、华海药业总裁陈保华:
推动养老服务立法,提高养老服务人员报酬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华海药业总裁陈保华作为全国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
此前围绕药品审评审批、弱势群体救助、环境保护等领域,累计提交议案21件、建议33件。
今年,陈保华除计划就中国新药仿制问题提交相关建议外,也将围绕老龄化社会问题,提交养老服务立法议案。
从源头解决养老问题
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5%,超过1.8亿人。
按照联合国的定义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占比达到14%,则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进行养老服务地方立法,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2015年1月,浙江省通过《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这是国内首部省人大代会通过的社会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
随后,全国十余个省市开展养老服务地方立法。
至今,江苏、广东、山东、上海、深圳等省、直辖市也先后出台和实施本区域的《养老服务条例》,
北京、杭州等地推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还有不少地方处于立法调研或征求意见阶段。
陈保华认为,养老服务工作中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责任边界不明晰,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设施、机构、人员和资金要素保障不到位,行业监管缺乏必要的具体依据,区域发展不平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普遍存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陈保华提议,“把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提升为法律规定,针对有关共性问题用法律规定加以规范和保障,
把养老服务纳入法制化轨道,以促进全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均衡发展,体现养老服务待遇的公平性,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此次陈保华拟提交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服务法》的法律框架设计方案,建议设十三章一百一十五条,
明确或规定养老服务的目标、原则、内容、形式、有关标准、主体责任、支撑要素、扶持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
同时,议案稿指出,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
尊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劳动,提高其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并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等,从切身利益和社会地位提升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从源头上真正解决当前人们普遍不愿到养老服务业就业和社会中普遍不看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才能实现养老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陈保华解释。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