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金投教及养老投教的持续开展,不少机构发现投资者在养老理念上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养老意识尚待加强、金融投资知识普及不够等。对此,多位机构人士指出,应当多管齐下加强投资者教育,打破养老观念误区,以更好地推进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科学养老理念有待普及

  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认为,不同人群在养老理念上存在不同误区。老年人信奉“养儿防老”,但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仅靠子女并不科学。中年人觉得“我有社保”,但根据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并不充分。青年人认为“养老离我很遥远,给我缴养老金,不如把钱发给我”,在结婚、生子、住房等压力下,更注重当期现金流,容易忽视长远的养老问题。

  华夏基金发现,投资者对养老目标基金的认可度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两方面问题。首先,投资者基础金融知识仍需进一步普及。《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显示,近五成(46.2%)调查对象能够较好或很好掌握基础金融知识,但仍有超过两成(24.8%)调查对象的基础金融知识水平较差或很差,相当一部分投资者还无法正确理解复利、通货膨胀等基础概念。此外,部分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的认知还不充分,仍对养老产品抱有“保本”期望。

  其次,投资者长期养老规划意识仍有待进一步增强。华夏基金表示,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养老目标风险基金整体发展更快,规模远超养老目标日期基金的重要原因。

  具体来看,华夏基金分析称,一是投资者仍更加偏好定开周期或最短持有期限较短的产品,对封闭期限较长的产品认可度不高,1年持有期养老目标基金的整体规模远大于3年持有期和5年持有期的产品;二是投资者仍更加偏好风险更低的产品,对稳健型养老目标基金的认可度更高,甚至将其作为银行理财的替代;三是养老目标日期基金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养老投资方案,更加强调服务长期养老目标,在当前投资者长期养老规划意识还不强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还不充分。

  银华基金也提到,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不少投资者把养老金融产品简单理解为社保资金持有的基金,或是固收类定期兑付收益的产品。通过个人投资实现补充养老的理念仍需推广,如果配套政策出台,投资者教育与政策支持也可以相互促进。

  此外,就数据而言,中国居民储蓄中现金比率较高。根据贝莱德集团的调查,53%的中国投资者认为持有现金更安全可靠,仅有23%的人认为进行投资比较安全。这意味着,银行存款或是中国人传统的养老金储备方式,但银行存款很难抵御通货膨胀压力。

  多方发力养老金融投教

  积极探索第三支柱的投资者教育和陪伴服务,是发展养老金的重要一步。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第三支柱直接面向个人,投资者教育至关重要,金融机构更应该不忘初心,切实推动和实施养老金融教育。此外,从国际经验来看,雇主加强对雇员的养老教育,也能极大推进养老金的发展。

  对于投资者普遍关注的养老产品收益波动性问题,天弘基金认为,金融机构有义务遵循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提供匹配的产品;也有义务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树立科学、理性的养老投资观,引导投资者通过长期投资高权益比例产品,承担一定市场风险和牺牲一定流动性,谋求更高的、超越购买力增速的长期投资回报。

  再比如,针对养老产品较难理解这一痛点,天弘基金提到,需要结合养老金融产品更加注重投资长期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特点,基于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开发极简化的养老金融产品,比如养老策略指数基金等。同时,辅以设置不同的养老投资场景和有温度的客户陪伴,帮助投资者解决养老投资中的各类障碍,与他们一起做长期而正确的事。

  此外,促进雇主对雇员的养老教育,也是发展养老第三支柱的重要手段。

  富达国际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丛黎表示,除了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领域的广泛投资者教育外,雇主方面的投资者教育也能为第三支柱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丛黎提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企业雇主在第二支柱承担了雇员养老金投资教育的工作,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可以相互打通。在雇员离开雇主之时,可以将第二支柱的养老金转入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继续进行投资。

  “通过第二支柱中推行的养老投资教育,促使民众的养老意识和养老投资知识水平相应提高,也是第三支柱养老金政策得以广泛施行的必要条件之一。”丛黎说。

  丛黎表示,鉴于海外的实践经验,除了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领域进行养老金投资教育外,还可以考虑打通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增强二、三支柱养老金计划的运营管理联系,扩充第三支柱目标人群。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打破养老观念误区 多管齐下加强投资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