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抱歉不会转账只能付现金。一定请不用找零。有一个恳求:除了韭菜什么都可接受,最好能有一个番茄(已经好久没有吃过了)。又给您增加麻烦了,非常非常不好意思(我自己也对自己的这种不正规方式感到惭愧)。谢谢!”4月17日下午4时许,上海长宁区周家桥街道某小区的志愿者帮扶小队群里转入了一张字迹工整的手写字条图片。负责团购采购的志愿者在群里问大家,谁家有多的番茄吗?10分钟后,群里有了反应称,有住户有半箱,可以拿出来分。当天,番茄就来到了字条主人的手中。(4月19日澎湃新闻)

市场经济环境下,有的人感叹“一切向钱看”而“人心不古”,特别是大城市,“203的邻居,我是202的,请你们家晚上看电视能不能声音开小点儿”,也就是说,202的不知道203那位邻居姓甚名谁,各家子,关起门来就是一个世界!尤其是在大城市,有人感慨“人情淡漠”,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平素里,“大家都很忙,大家都很累”,而“商品与服务,市场上可买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神州大地上“尊老敬老文化”仍然“底蕴深厚”。

“开坛千里香”。这次上海抗疫而“全域静态管理”,“尊老敬老”的好传统一下子迸发开来,就像长宁区周家桥街道这一小区这样,上海不少小区竞相冒出“抗疫敬老模式”。具体说来,这种“抗疫敬老模式”,一有“组织”,也即有一个“敬老微信群”——“志愿者帮扶小队群”,二有“群员”,即有楼长和“36人的志愿者团队”,三有敬老对象名单,“据小金介绍,她所在的这栋楼共有一百多户人家,其中包括二、三十位独居老人”,四有行动,“负责团购采购的志愿者在群里问大家,谁家有多的番茄吗?10分钟后,群里有了反应称,有住户有半箱,可以拿出来分。当天,番茄就来到了字条主人的手中”,五是“有来有往”,“三楼有对老夫妻,自掏7000多元定了150箱左右牛奶,送给楼里每户人家,让所有人都很感动”。

由上,我在想,不妨将“抗疫敬老模式”复制给“应对老龄化”。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事实摆在大家面前,中国正迈向“人口深度老龄化”。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无论是多子女家庭还是独生子女家庭,总是有一些老人独居或空巢,而这些独居老人或空巢老人,年龄越大,生活越不方便,买菜做饭难,就医问药难,甚至于还有“行路难”,这个时候,“远亲不如近邻”,关爱老人成了全社会的“必答题”。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次,上海抗疫“静态管理”,“老人买菜难而购药难”倒逼出“抗疫敬老模式”。这也不是什么高科技,我们不妨将这种战时的敬老“五有模式”加以“复制”,“粘贴”到平时,让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老小孩”们享受享受现代文明,享受享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也体现“中国特色的应对老龄化”。

将“抗疫敬老模式”复制给“应对老龄化”,对这种“群众自治”,政府当给力;这其间,可以有“文件倡导”,可以有“财政支持”,可以有“宣传报道”,可以有“检查评比”,可以有“表彰奖励”。一句话,要让人们感受到“敬老伟大,敬老光荣!”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不妨将“抗疫敬老模式”复制给“应对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