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看到的是,剧中的养老院让人觉得不真实。去过养老院的人都知道,在养老院里的老人有很大一部分生活已不能自理,同时缺少陪伴也是很大的问题所在。有能力自理,没有基础疾病,懂得自我调节,有自己兴趣爱好的老人少之又少,在一个较为糟糕的环境中,人的心境很难提升,这也就增加了老年人心理层面的负担。
如何探索新的养老模式是一件紧迫的事,“老有所养”的责任很大,年轻一代的压力同样也大,出于道德和社会责任层面,我们不得不抓紧时间筹划养老问题。
日本,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四个人里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并且,日本的年均寿命也不断刷新着记录,根据2019的数据显示,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达到了84.3岁。这就意味着,65岁退休之后,他们还有着近20年的生活,20年的生活又如何达到高品质呢?需要的是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
财力无疑包括了老人自身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府的支持。每年调整的养老政策让大家看到了信心,但很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让退休的老人有更多的获得感。65岁其实并不老,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他们创造自己的价值,探索开发他们适合的职业,再就业,让他们乐在其中。这种方式让害怕成为子女负担的老人,有了一定的舒压点,毕竟,很多老人为了收入还在从事重体力活动并不是子女乐见的,而国内传统观念又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有适合老人的工作岗位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
物力可以是基础设施的更新,尚在中年的规划者决策者可能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未来”,而忽略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的变化,“不夜城”为年轻人娱乐消费提供了场地,是不是同样也需要“早市”来满足老年人早起的需求呢:打造专属于老年人的消费场景,有专门的老年装备店,老年人的专门运动教练......老年群体有相当大的一个份额,在消费环境和消费体验上,如果能有专门为他们设置的模式,相信也能受到大的欢迎。
人力我想到更多的是护理人员,我们注意到了很多的家庭护理并不专业,保姆欺瞒虐待老人的事时有发生,所以大家都在呼吁有更多的护理人员。但现实问题不是一下就能解决的,循序渐进的做法可以像《心居》里的“托老所”,集合专业的护理人员在白天照顾托管老人。这无疑是个新鲜且诱人的巧思,老人夜间可能与家人同住,但是白天由于子女上班,反倒成了孤独无助的一类。设置类似的“托老所”提供日间的照料,聚集其他老人让他们交流,其实也是满足心理需求的一方面。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赡养老人的子女也能松上一口气,在工作时能全心投入。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老龄化发展的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