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
还没来得及把这个意见弄明白,楼市“扑街”的言论就在网络上策马狂奔:有人说利空楼市,有人说楼市最大的对手来了,还有人将个人养老金定义为楼市克星。看这些言论,感觉楼市的希望和光亮,就要被个人养老金一把梭哈了。
眼下的楼市固然是一只落架的凤凰,但也不至于当成配米饭的黄焖鸡,扯开一次性筷子就敢往上戳。这样的吃法不叫大快朵颐,斯文点说是年少不知曲中意,换成直白的说法,就是二师兄吃人参果,喉咙可够粗的,啥都敢咽。
先弄清楚基本的概念吧。
个人养老金
在我国,理论上的养老体系有三大支柱:基本养老、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金。
基本养老是国家和你一起养老,就是强制性的社保,常说的“五险一金”里的养老保险。个人和单位一起缴纳累积养老保险,退休之后领取养老金。之所以叫基本养老,顾名思义就是最基本的保障,包括吃、穿、看病,维持一个人不再工作后的基本养老需求。
想要退休后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就要寻求养老补充,也就是年金以及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金。
年金是企业和你一起养老,是指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由企事业发起设立,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保障,也是由单位和个人共担缴费。年金是自愿缴纳,因此通常是福利待遇比较好的大型企业才有。
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金是个人自己养老,由个人缴费进行储蓄、投资购买养老金,买多少根据自己的财力决定。
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只有强制性的基本养老保险,很少有年金以及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金。
数据显示,在我国的养老体系中,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全国社保基金,占比78.7%,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占比为17.3%,而第三支柱的占比仅为0.002%。
这个比例不成比例,就像动物园的介绍上说:园内现在有三种动物,大象、野狼和蚊子,完全没有相提并论的意义。
不成比例的原因在于,我们从贫穷落后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只用了四十年,人口红利的覆盖期仍在,大量的劳动人口足以支撑退休保障,个人养老保险的迫切度不高。而且因为转变太快,养老需求从无到有再到有质量,仍处在一个不同需求并存的阶段,整体的需求重心还是在普及上。
当然重心不会永远在普及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水平快速提升且人口红利消失,仅靠基本保险一条腿走路已经走不稳了,必须有更多的支撑,这是推动个人养老保险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发达国家,个人养老保险早已经成熟:2020年度美国养老金资产总额中,第一支柱占比 7.7%,规模最小且增速逐年下滑,第二支柱占比53.3%,第三支柱占比 39.0%,第二与第三支柱才是养老力量的中坚。
这是富裕国家的玩法,也是我们的未来参照。
富裕玩法的意思是,个人养老保险是养老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意味着更有质量的退休生活。所以,在我们的《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发布后,外界普遍认为,这项措施针对的是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中国中产群体。
这也是自媒体文章看衰楼市的根本出发点:以房地产和银行存款为财富主体的中产群体,会被个人养老金分流钱包。
楼市缺钱吗?
中产群体的储蓄资金相当一部分会流入个人养老金账户,流入楼市的资金就变少了,自然利空楼市。
听起来很有道理。
也不乏技术支撑:假设5亿人开设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平均每年存入1万元,每年抽走的资金就是5万亿。
好像确实不少。
但是有一个基础的问题没有搞明白:眼下楼市不举,是因为缺钱吗?
如果是,那么为什么这一段时间以来,降首付、降利率、松限购、不限贷的刺激政策一轮紧过一轮,资金的闸门大开,楼市仍是意兴阑珊呢?
缺什么补什么,还是补不起来,只能说明判断出了问题,楼市并不缺钱。
楼市到底缺什么呢?很简单,信心!
支撑楼市长达二十余年景气周期的核心动力,其实是抵御通膨,以及由此衍生的避险和养老概念。
经济高速发展伴生的通膨,催发国人对买房的热衷,是因为遍寻之下,适合普通人参与且能长期保值的投资项目,只有房屋。而且买了房子不仅保值,将来面临子女上学和婚嫁、自己失业、大病、退休等等问题时,房子也是最好的“避险”和养老工具。所以,保值意愿和叠加于此的安全感与保障性,是楼市长盛不衰的基础和信心所在。
大量的资金有避险需求,而投资渠道过于狭窄甚至仅有楼市的情况下,逐渐过热乃至炒房客横行是可以想见的,也必然会招来调控。调控的出发点是稳定,但是力度很难把握。力度小了不痛不痒,力度大了一锤子干翻行业,这中间的临界点,就是是否触及信心。
调控不触及信心,楼市不管不顾,限买限卖限贷都控制不住,触及信心,楼市死水一摊,松买松卖不限贷全都没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调控和刺激总是在楼市循环往复,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所以我们常说,楼市没有资金底,只有政策底,影响楼市的是政策,不是资金。
打一个粗俗的比方,西门庆不去找潘金莲,是因为武二郎回来了,跟他的钱包没有关系。
影响何在?
个人养老金的推行对楼市的影响不在资金层面。
前面我们讲过,大量有避险需求的资金只有楼市这一个投资渠道,是楼市反复经历调控和刺激冰火两重天的根本原因。
个人养老金的推行,可能会拓宽投资渠道,这才是对楼市的影响。
至于这个影响有多大,未知的因素很多,现在很难下结论。
先来看看理论值。
截至2020年初,中国市场化投资运营养老金规模约5.7万亿元,与GDP之比为5.8%。而美国第二、三支柱投资运营养老金规模是GDP的1.2倍,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第二、三支柱市场化运营的养老金规模也能达到GDP的50.7%。
2021年我国的GDP超过110万亿元,此后几年的增长也不会少,即便以OECD的比例,养老金规模也将从5.7万亿跃升到60万亿以上。
真到了这样的规模,个人养老金无疑可以成为与楼市相提并论的投资渠道。
再来看看实际值。
推行个人养老金,需要面临的挑战是劝说公众将部分收入投入这个系统,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与此类似的挑战,是2013年大力推行的“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也就是坊间俗称的“反向按揭”:老年人把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每月从保险公司获得固定的养老金。当老人过世后,房子由保险公司“继承”。
因为长期通膨的几何级数递进,对养老金购买力的吞噬困扰着所有国家,因此“反向按揭”获得了各国政府的青睐。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反向按揭”开展得风风火火,市场规模不小。
但是在我国,即便各级机构不遗余力,市场的反应并不热烈,甚至可以用冷淡来形容:比如南京,在试点两年多的时间里,以房养老保险仅有5人5户投保。
这咋说呢?政策是好政策,但是谁也不能避免市场不正经。
何况,这么巨大的一个市场,本身的管理和运营也是一个挑战,又要摸着石头过河了吧。
刚到河边,谈什么影响。
文/花满楼
编辑:董楠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个人养老金呼啸而至,楼市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