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本质属性是储蓄
主持人:个人养老金制度将给个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带来怎样变化?
郑秉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个人养老金的本质属性是储蓄,但与普通的个人银行储蓄相比有三点不同之处:一是锁定退休日,一般不能提前支取;二是有税收政策支持,鼓励个人和家庭成员建立个人账户;三是增值保值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由个人进行决策并由个人承担市场风险。因此,个人养老金是预筹式、“利滚利”、持续滞留在资本市场几十年的长期资金。
换言之,建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越早、缴费上限越高、覆盖率越大,它所带来的长期资金规模就越大。例如,美国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建立于1974年,2020年的覆盖率为20%,账户资产规模为12.2万亿美元,占其GDP的58%,相当于美国股市市值30%。
日前,各方关注已久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台,这将有助于个人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有助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渠道窄,规模小。例如,资管新规的实施一方面可促进银行理财等产品期限拉长,但另一方面也对长期资金规模的供给带来挑战,在过渡期内,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降幅明显。个人养老金制度可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完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比重。长期以来,A股市场是散户主导的市场,虽然近几年来,机构投资者的市场行为正在明显引导市场发展趋势,但散户比重及其换手率高、操作性强、暴涨暴跌的市场特征还明显存在。个人养老金账户禁止投资个股,只能购买合格养老金产品,可促进发展和扩大机构投资者比重,有利于市场稳定。
提高资本市场的养老金比重。我国养老金资产占GDP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养老金占资本市场比重很低,即使按照养老金资产配置中股票占比平均25%的高仓位水平来估算,养老金在股市市值中仅占1%至2%,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0%,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是24%,养老金“七强”高达28%。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可相应提高资本市场养老金比重。
优化储蓄结构和稳定储蓄率。个人养老金的本质是储蓄,对家庭储蓄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我国始终是全球各国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不仅具备建立个人养老金的条件,而且其替代效应可使普通银行储蓄部分转化为养老金账户的长期资金。此外,在过去十几年里,由于消费习惯和观念的转变以及“90后”消费份额的提升,储蓄率从54%下降到目前46%左右,个人养老金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储蓄率进而稳定投资率的作用。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我国社会融资体制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社会融资存量中直接融资大约占30%,在增量中占比更低,仅为个位数。因此,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债权资金驱动特征,债权规模高于资本和股本的规模,股本金赤字和泛债务化在经济循环中较为突出,这是企业杠杆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个人养老金是重要的股权资金和股本来源,可缓解股本金短缺的现象。
促进市场潜力转化为新的业态。由于本土“在岸”长期股权资本缺位,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过程中,新的技术与商业模式首先吸引周期长、风险承受力高的“离岸”长期股权资本,逐渐流入本土市场并助推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转化为新业态。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之后,本土“在岸”长期股权资本多了一个重要源头,对市场潜力转化为新业态和推动技术创新有益。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