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褚思雨 通讯员 孟晨清 尹修平
从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到打造特色文化养老品牌,围绕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的养老服务日益完善,居家医康养、农村幸福院+周转房、“相约黎明”等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形式在济宁不断涌现。
聚焦新时代多元化养老需求,济宁市立足儒家文化孝悌为本、邻里互助、乐善好施的传统文化,逐步构建起了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养老服务体系。今年3月初,济宁市“厚植传统文化 创新养老模式 激发养老服务发展新动力”改革试点经验作为全国51个优秀案例之一,面向全国推广。
一幅“老有颐养”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切中居家养老核心需求
老人可以按需“点单”
对于任城区越河街道太白小区77岁的轻度失能老人刘淑霞来说,每月享受35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时长,康复护理、生活起居有人照料,这是她一直梦寐以求的“幸福养老生活”。以前只能想一想,现在成了现实。
在任城区,还有600多位像刘淑霞一样的老人,正在享受由政府买单的居家养老服务。
颐养天年,幸福多多,是老年人的愿望,更是政府的责任担当。早在2011年,任城区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粗放单一的服务模式及服务项目并没有为老人带来更贴心的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的精准供需匹配问题亟待解决。”任城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张慧娟说,2017年任城区建设数字化养老服务平台,2019年又将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升级换代,把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范围扩大到12类特殊困难群体。同时根据被服务老年人的服务反馈,将生活照料、专业护理及精神慰藉等3个大类38项居家养老服务制作成“菜单”,方便老人按需“点单”,供需不匹配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所有上岗服务人员都是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持证上岗,保证服务质量。”任城区古槐街道添福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徐明珠表示,虽然每位老人“点单”项目不同,但为老服务的核心要义是相同的,“希望通过我们团队的人性化服务,为他们带去晚年的慰藉,让老人能在社区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借助养老服务平台,全区建立了街道、社区、网格、楼宇、单元、房间、个人7个层级的网格化管理系统,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等信息实行网格化精准管理,并且通过养老服务平台来实现订单和下单。”任城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员张倩茹介绍,老年人一个“点单”电话,区养老服务平台会自动弹出包括老年人的位置、疾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重点信息,话务人员协助老人下单到服务商家,由服务商家指定人员上门服务。
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000余位社会老人主动“点单”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黎明之约”
不只是几句简单的问候
每天早上7点,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村民马西英将自家小院收拾妥当后,便坐在沙发上等着“闺女”蒋凤来“絮叨”两句家常。对她而言,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这场“黎明之约”。
“大娘,这两天天冷,身体有没有不舒服?家里缺啥日用品我去给你买。”门外传来蒋凤的话音,马西英连忙跑到门口迎接,一把拉住她拽到客厅里,笑着道:“我身体好着呢!小凤你快坐下,这两天你工作忙顾不上家,我给小孙子包了水饺,你中午带回家和他一起尝尝。”
马西英今年76岁,由于老伴去世早,儿女又常年不在身边,被村委列入独居老人“相约黎明”的服务对象名单。而“闺女”蒋凤则是村里的一名普通党员,也是“相约黎明”志愿者队伍里的一员。
“平时一个人在家多少有点寂寞,小凤每天早上的一声问候,让我心里暖暖的。”每每说起蒋凤,马西英脸上都会洋溢出幸福的笑容。“黎明之约”过后,马西英便去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活动,那里有书画室、健身房、棋牌室、餐厅,一天的幸福生活在此度过。
“物质越丰富,内心越孤独。”通过和老人们的交往,细心的蒋凤发现,很多老人都会像马西英一样因为儿女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和无助。“黎明之约”不仅把老人从起床到日间照料中心、再回到家中的“空窗期”缩短了,更给予了他们意想不到的情感关怀,让老人安下了心。
如何才能更好地关爱农村老人,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幸福?济宁市立足“守望相助”儒家文化,创新邻里互助养老模式,以曲阜市为试点,建立“相约黎明”关爱帮扶机制,对辖区60周岁以上独居、空巢、留守等特殊老年人,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每天黎明敲门问候或到老人家中探视,了解需求,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精神关爱等服务。
目前,曲阜市318个村居成立318支“相约黎明”志愿服务队,为6000余名老人开展了10.1万次日常探视、居家照料等关爱服务活动。
敬老院改造提升
农村养老阵地转型升级
“住在敬老院里真好,不愁吃、不愁穿,大伙儿还能在一起聊天解闷,每天的生活既充实又开心,心里得劲儿!”午饭过后,居住在金乡县高河街道敬老院里的老人徐永平和伙伴们悠闲地在庭院里晒着太阳聊家常。他是高河街道高河村的五保老人,2015年来到敬老院生活后,不仅过上了他口中“衣食无忧”的生活,也亲眼见证了敬老院变化。
金乡县高河街道敬老院属于公办敬老院,目前住着41位老人。
在院长周雪春的印象中,原敬老院内仅有两排旧式砖房,院内设施老化,房屋破旧,院民居住条件也不好。“2017年敬老院在原址上全面重建,新建宿舍楼、综合楼、消防设备间等功能区,设120张床位。”去年敬老院又进行综合改造提升,新增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绿化率高达60%,集中改造护理床位70张,室内健身器材、娱乐室、康复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进一步优化了敬老院住养环境。
“如今,宿舍均安装了高标准的地暖,卫生间、洗澡间全面提质改造,老人在实现生活便利的同时,可以享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安享幸福晚年。”看着焕然一新的新楼房,周雪春感慨良多。不仅如此,敬老院还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医养结合共同体,推出医生日常查房、慢病管理、健康体检等医疗服务,弥补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服务的不足。
“目前济宁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3万,占户籍人口的19.5%,其中农村老年人呈现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济宁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布留宪表示,全市以农村养老作为突破口,实施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农村养老设施增量以及智慧养老服务提质“三大工程”,推动农村养老阵地转型升级。对127所乡镇敬老院实施改厨、改浴、改厕,7504名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建成农村幸福院706家、老年人食堂134家;探索“农村幸福院+周转房”集中居住养老模式,建设周转房420套,解决农村困难老人养老问题;建设集呼叫服务、养老咨询、安全监护、健康管理、服务监管为一体的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便捷服务。
厚植传统文化
激发养老服务发展新动力
十年来,济宁养老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市民政局协同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2020年6月,济宁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入开展“孝老敬老爱老养老”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工作方案》,14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孝老敬老爱老养老”教育基地全覆盖,5个县市区的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设置“孝老敬老爱老养老”主题活动室。2021年,济宁市委市政府持续开展加强孝老爱老文化建设三年行动,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土地保障、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政策,极大激发了养老服务业发展活力。
济宁市素有“孔孟之乡”的美誉,儒家文化中孝悌为本的优良传统深深镌刻在每一位济宁人的骨子里。在孝文化的浸润下,全市建设乡村(社区)儒学讲堂、“孝·讲堂”,全市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孝老敬老爱老养老”教育基地、家风家训教育基地,在100家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办“国学书屋”,推动孝养文化落地生根。
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保障,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对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济宁市出台《孔孟之乡敬老使者选拔管理办法》,建立养老服务队伍激励机制,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中每两年评选100名“孔孟之乡敬老使者”,目前已评选出200名“孔孟之乡敬老使者”,每人每年给予7200元津贴奖励,提升了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让群众获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的养老生活,是济宁市在养老服务领域不断努力的方向。济宁市民政局副局长王玉磊表示,济宁民政将持续推进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推动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协同发展,不断扩大养老服务“幸福圈”。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