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比一般的老年服务设施复杂,需要适宜的标识系统,但当前相关针对性的研究较少。许多关于标识系统的研究从管理或美学的角度展开,而以适老和医养为出发点的标识研究不多。基于对医养政策和既有标识研究的总结,笔者通过实证调研收集了我国医养机构中标识系统的现状信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探析,提出优化建议。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 2015 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自此开始出现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研究,包括对医养结合模式的讨论和关于医养结合设施的设计研究等。
关于养老机构的整体空间配置,《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 50867-2013)和《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建标 144-2010)将设施内的房间分为老年人用房和管理服务用房两类。老年人用房是指老年人须要使用的房间,包括生活用房、医疗保健用房、公共活动用房。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空间分为三个部分:医疗空间、康养空间、管理用房。医疗空间是指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的空间环境,包括诊疗和康复护理等;康养空间则是老人日常生活的环境,包括居室和活动空间等;管理用房是指值班室、办公室、厨房、洗衣房、设备用房等以员工为主要使用者的空间。
养老机构的医疗空间一般包括预防保健和医疗用房。《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指出,医疗用房应包括医务室、药品室、观察室、理疗室、康复室、保健室。《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则对医疗用房和保健用房做出了进一步的细化。关于养老机构的康养空间,可以分为起居空间、起居辅助用房、服务用房。起居空间包括卧室和起居室,而起居辅助用房包括自用卫生间、公共卫生间和沐浴间等。服务用房则是为老人提供服务的空间,如理发室和商店等。此外,室内外的各类活动空间是老人康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为老人提供了学习和健身娱乐的平台,具体包括棋牌活动室、花园、健身场地等。大量有关老年活动空间的研究强调了环境的疗愈性,关注失智患者对景观的要求。《老人 · 家》《老年住宅》《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详解》对住宅和养老设施中的功能空间和配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老化的理念。《养老环境的竞争力设计――中美机构比较》通过实证分析了中美养老机构中的居住和活动空间的相似与不同,对养老机构的环境建设有指导意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空间和功能相对复杂,医疗空间、康养空间、管理用房交叉并存,需要不断完善适老化标识系统。
二、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的标识系统现状
本研究调研的城市包括一线城市上海、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青岛和郑州、作者所在地开封。在严格遵守疫情管控政策的前提下,于 2021 年 5 月至 8 月实地走访了 28 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各机构的情况均不相同,有些因管理要求不便开展老人调研,有些则是标识数量过少而不具有系统性。基于数据的可采集性,最终选择了 6 家机构作为调研案例,包括上海市某护机构、青岛市某朗机构、青岛市某福机构、郑州市某馨机构、郑州市某弘机构、开封市某邦机构。经机构管理人员许可,本研究组对这些机构中的标识及所在环境进行了现场观察和实测,数据指标包括平面位置、设置高度、具体尺寸、图面呈现和材质等。
本次研究在 6 家医养机构中共观察到了各类标识 253 个,可以总体分为导向定位标识、管理服务标识、警告提示标识三大类。大部分导向标识均针对医疗服务和安全出口而设,有关生活服务的导向标识较少。管理服务标识也主要针对医疗服务,在生活空间中出现的管理服务标识较少。具有的共性特点是:同一家机构中的医疗空间和生活空间中所使用的标识往往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医疗空间中的标识常仿照医院标识设计,蓝绿色和医疗专业术语使用较多,其目的可能是希望增强空间的专业性和可信赖感,但缺少了医养结合机构所应具有的温馨和家庭氛围(图 1)。
图1 医疗空间中的标识
在调研中,有一半的机构未在室外无障碍坡道或台阶处设置必要的警告标识,而无标注的坡道或台阶很可能造成跌倒,引发严重后果,须要特别警惕(图 2)。一些机构在室外的活动空间中布置了座椅,虽然初衷良好,但这些家具常常遮挡了安全出口标识,给紧急疏散带来隐患。通过观察发现,嵌入医院内部的医养结合机构一般与医院共用主入口,其名称标识处于医院标识的“阴影”中,缺乏应有的醒目度。建议在共用入口处独立设置关于医养机构的立式标识,提升机构的存在感和居民的归属感。
图2 室外坡道和台阶无标识现状
在所调研的机构内,最常见到的是悬挂在天花下的楼层索引或导向标识。一些机构走廊中的悬挂标识数量较多,空间连续性较好。这些处于高位的导向标识通常包含大量信息,但在现场感到其尺寸和文字均较小,辨识性较低(图 3)。因身体骨骼的变化,老人读取高位标识存在较多的困难。从适老化的角度,宜适当减少医养机构中的高位标识,增加中位标识和低位标识的设置数量。遗憾的是,调研中发现医养机构的中位标识普遍以 1.6 m 为平视高度进行设置,比前期研究所指出的老年平视高度均值(1.48 m)高出 0.12 m,建议适当降低高度。此外,医养机构中普遍缺乏低位导向标识,特别是居住空间中的低位导向标识数量更少。
图3 医养机构中的悬挂标识
在本次调研中,除两家机构出现了少量圆形标识之外,其他标识的形状均为长方形或条状。绝大部分标识的平面高度介于 0.20~0.26 m 之间,而宽度却都超过 0.45 m。须要指出的是,标识本身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字的高度。在现场感到这些标识的形状较窄、文字高度不足、可读性较差。在这些标识中,常有对应于中文内容的英文。然而,这些英文字母的尺寸较小,一般在 5~10 mm 之间,辨识性低,更多地起着装饰作用而非信息传递。故建议适当删去不必要的英文字母,简化标识,突出重点。如果在标识中使用英文,则建议调整字母的尺寸,使其具有可读性。
在本次调研的机构中,有两家大量使用了红底标识。虽然这些标识在设计时有意使用了朱红或水红以示与安全红的区别,但这些红色标识在现场仍然产生了较大的视觉混淆,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以突显消防设施为主要功能的红色安全标识的唯一性(图 4)。此外,红色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较强,与医养结合机构所需要的宁静氛围并不相符,在现场感受到的视觉刺激性较强。基于此,不建议医养结合机构大量使用红底标识。
图4 楼层指引标识使用的红底色与消防安全色产生了视觉混淆
调研中的大部分医养机构均使用了以“深蓝 +白”或“深蓝 + 深绿 + 白”为主要色彩组合的标识,现场辨识度较高。但是,也有一些标识使用了反差较小的高明度黄绿色与白色的搭配,现场识别性较差,须要适当增加色彩之间的亮度反差。此外,在一些建成年代较早的机构建筑中,标识系统历经多次装修和整改而具有较强的年代感和批次感,风格各异,色彩和字体等均不相同,应进行统一调整,增强系统性。
在调研的 6 家机构中,仅有 3 家在标识中使用了较多的图形符号,其他均以文字作为标识的主要内容。在这 3 家机构中,有两家在有关医疗服务的标识中使用了较多的图形符号,另一家则是在有关生活服务的标识中使用了较多的图形符号。这些图形符号结合辅助文字,起到了很好的信息传递作用,特别是有关医疗服务的图形符号生动形象,即使不识字或视力较差的老人也能迅速了解标识所要传递的信息。建议医养结合机构在标识的设计中多使用国标所建议的图形符号,增强标识的信息传递功能。此外,灵动的图形符号或图案也可以提升环境的设计感和活泼氛围,减轻冰冷的专业术语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这也正是医养结合机构所需要的(图 5)。
图5 图案与标识的结合
在所观察到的标识当中,出现了宋体、黑体、楷体三种汉字字体,其中最主要的是黑体字,也是国标所推荐的标识字体。在现场发现,这些黑体字易于识别,效果要好于笔画粗细差异较大的宋体字。
一些标识的文字内容则具有较强的文化特色,如“忠、雅、义”等。这些标识中所使用的字体多数为楷体,具有一定的书写感,如笔画连写等,虽然艺术感较强,但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辨识困难。建议在以楷体作为标识的字体时,适当增大标识的尺寸,提高辨识性。
此次调研发现,几乎所有的医养机构都有外墙标识,包括贴附式的大尺寸机构名称和支撑在楼宇顶端的宣传标识等,均存在一定的掉落风险。在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环境当中,人们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差,对于上述风险须要特别警惕。有两家机构在医疗空间中设置了以金属为材质的标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环境的现代感,但从安全的角度来看,这类金属标识容易对老年人造成划伤,直观感受也较为冰冷,不建议在医养机构中使用。
当前的医养结合机构中所使用的标识种类繁多、 质量参差不齐,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标识的设置位置普遍高于老年人的平视高度,一些标识的色彩与安全色出现了混淆,这些方面应有所改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医疗空间和康养空间的标识明显割裂,建议通过标识系统的设计增强两者之间的联系,把这些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
资料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2023年第1期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的标识系统现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