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丽萍

截至2022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共有老年人口120.08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1.79%。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淮安市抢抓全国第五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契机,瞄准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找准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难点、堵点,以改革谋突破、图发展,不断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有质量”迈进,广大老年人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跨越。

抢抓机遇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进入发展“快车道”

在淮安市清江浦区柳树湾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棋牌室,记者看到老人们三五成群,全神贯注地玩着当地最流行的牌类游戏“掼蛋”。“无‘掼蛋’不社交。‘掼蛋’在淮安家喻户晓,深受老年人欢迎。”淮安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周硕生笑着说。

临近中午,饭菜飘香,中心的长者食堂也热闹起来。“荤素搭配合理,两荤两素一汤只要十块钱,既方便又实惠。”家住附近的姜爷爷对中心提供的老年餐十分满意。据清江浦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副科长王志建介绍,这栋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二层小楼,此前是一处内部权属复杂、设施老旧的房屋,通过清江浦区民政局多次沟通协商,明晰权属关系后,改造成一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交由社会力量运营。

柳树湾街道位于淮安市老城区,针对老城区老年人口基数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紧缺的情况,淮安市抓住全国第五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的有利契机,创新破题路径。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已连续7年被列为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内容,我们以试点为契机,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深化改革考核,让广大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就近就便的养老服务。”淮安市民政局副局长董刚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市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增加新建住宅养老服务配套用房等方式,持续强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将新建成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街道级养老服务综合体28处,覆盖超过70%的街道。

与此同时,淮安市还不断深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通过租金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先后引入禾康、九如城等国内知名养老服务品牌,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目前,全市建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598个,社区(村)覆盖率达100%。各区(县)依托智慧养老平台,盘活线上线下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为27万余人提供8大类、70余小项居家上门服务,仅2022年,居家上门服务达200余万人次。

智慧养老、物业+养老、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特困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在改革试点的引领下,淮安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成效凸显,获评全国第五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试点地区,其创新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五统一”的做法入选民政部优秀案例。

优化结构

养老服务网络布局更加集约高效

“医疗服务是老年人的刚需。为进一步凸显医养结合优势,更好地发挥县级养老服务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2022年我们引入了安东医院进驻。”2013年年底建成运营的涟水县养老服务中心,近年来经历了两次提档升级。据该中心主任王达峰介绍,2021—2022年该县投入400余万元对中心进行提升改造,建成符合设置标准、具备长期照护能力的县级失能(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2022年通过挂网招租引入安东医院建成康养中心,有效解决老年人的就医难题,大大提升了养老服务品质。

作为淮安市的人口大县,涟水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3.32%。近年来,通过科学研判人口分布情况,涟水县扎实推进“1+5+N”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即1个县级养老服务中心、5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N个村级互助养老睦邻点,养老服务不断提档升级。

近日,韩志中、李如成等10位老人搬进了他们的“新家”——涟水县朱码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儿女常年在外,只剩我一人在家。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在这里颐养晚年。”面对温馨舒适的环境,年近八旬的韩志中老人难掩兴奋。

“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除了要发挥县级养老服务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还探索将街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资产管理权限交给县政府,实行管办分离,引入专业养老服务团队运营,并发挥其辐射功能,延伸到周边农村居家上门服务。”据涟水县民政局局长薛必猛介绍,该县16个街镇原有农村敬老院26家,普遍存在设施老旧、管理理念落后、人员专业性不足、床位空置率较高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涟水县优化养老机构布局,将26家敬老院转型提升为9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朱码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就是第一家,整合原有4个敬老院建成,设有150张床位,委托上海九如城养老集团进行运营。

目前,淮安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210家,街镇日间照料中心46个,充分发挥机构养老的标准化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网络布局,是淮安市养老服务发展的着力点。2023年3月,淮安市养老服务工作推进会在涟水县召开,淮安市民政局局长李萍对涟水县结构优化、多元普惠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思路和体制机制创新予以充分肯定,并在全市各县(区)进行推广。

统筹推进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养老服务一方面事关民生保障,另一方面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能有效拉动消费,兼具事业与产业双重属性。近年来,瞄准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淮安市创新思维、与时俱进,统筹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

为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2022年,淮安市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2022年版)》,对2020年基本养老服务的项目及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拓展,对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及标准作了进一步细化明确。32项清单中,既有如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这类面向特殊老年人的保障服务项目;又有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向社会老年人的普惠服务项目。

据淮安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张南起介绍:近年来,淮安市持续加大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不断做实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切实兜好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通过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实现基本养老服务人人享有;与此同时,结合部分区县区域资源禀赋,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养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其中盱眙县与南京市金陵集团联手打造的天泉湖养老社区,依托独特的康养资源、智能设施和完备的医养服务体系,已具有品牌效应,备受南京及周边长三角地区老年人的青睐。

为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淮安市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提供土地、税收、房租等优惠减免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先后引入禾康、九如城、银杏树、金陵集团等10多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发展,连锁化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8个,不断提升全市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能力。先后引导社会力量投资7.8亿元参与“十四五”规划的14个养老服务重大工程项目。

补齐短板

让农村养老服务普惠可及

上午十点多,淮阴区淮高镇大福村的幸福院里不时传来阵阵笑声,村里不少老人在此打牌、听戏,好不热闹。大福村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空巢独居老人较多。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难题,2021年,该村将几间废弃厂房改造一新,并结合老村部、村卫生室,按照“村党总支管理+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的模式,引入江苏省禾康养老产业集团进行运营,打造出一个2000平方米的集日间照料、智慧助老、医疗保健、助餐休闲为一体的农村互助幸福院。

“针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不离乡土,不离乡邻’的愿望,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农村邻里互助’模式,融合‘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和设备,引入专业团队,为农村老年人开展日间照料、配餐送餐、巡访关爱、健康监测等服务。”据淮阴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严世婕介绍,淮高镇大福村幸福院、古清口街道辣树村养老服务中心已成为该区村级养老的示范点。

为尽快补齐农村养老短板,近年来,淮安市从提升服务设施、构建服务网络、整合社会支持力量等方面入手,让农村老年人享受便利可及的养老服务。

“通过加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农村敬老院‘无人问津’的寒冰正在消融。”据盱眙县民政局局长王静介绍,该县桂五镇敬老院于2020年完成了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转型,改造后,富余床位向低保家庭中的失能、重度残疾、独居老人等群体开放,最多时曾吸纳社会老人20余人,大大降低了床位空置率。

近年来,淮安市推动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机构体制机制改革,重塑农村养老“四梁八柱”,自2020年以来,全市投入1.3亿元,共改造提升或新建24个农村标准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每个县拥有3所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明晰区域养老功能定位,实施公建民营,在满足本地区部分失能及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向周边区域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同时,将服务延伸向农村老年人居家上门服务。与此同时,联动家庭、社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志愿者力量,开展农村留守、特困老年人关爱服务项目,明确重点人群监护照护责任,社区(村)工作人员、志愿者定期上门走访慰问,织密兜牢农村特困群体养老服务网。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从“有保障”向“有质量”迈进,从“养老”朝“享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