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老金制度建立初期,那时候工业革命刚刚开始,人口以年轻人为主,还没有出现老龄化问题,施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即在职人缴费供养退出劳动的一代。在这种情况下,代际公平是主要的问题,国际主要讲个体替代率,我们国家用的比较多的是社会每年工资替代率,即退休金和在职收入之比。如果替代率过低(退休金相比在职工资很低),那就有可能出现老年贫困,那么可能就需要其他制度进行弥补。但如果替代率过高,在职一代的负担就很重。所以现收现付制度代际之间的公平是主要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替代率在60%左右是可以维持原生活水平的,”董克用教授对养老金源起的讲解很好地构建了理解当下养老金制度的基础。

回到当下的老龄化背景,董克用认为,现收现付制度遭遇到了挑战,坚持现收现付只有4个办法:第一是全世界都在讨论的延迟退休,晚退一年既可以多缴一年,理论上也少领一年。“但延迟退休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挑战也很大,特别是就业早的很多群体不喜欢,反对声音也很大。”

第二是多缴费,加重在职人员的负担。

第三即降低待遇,“这就更难了,世界各国老年人的收入,替代率是以60%为标准的,再降低就更低了。我们国家不但没有降低老年待遇,反而每年都在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理解了养老金制度背后需要考虑的问题,再回到养老“三支柱”,汪泓给出了对于当下社会现状的观察和思考,“社会的一次分配主要讲效率、按劳分配,二次分配则考虑社会属性、公平属性。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在分配体系上的公平和效率的综合体现,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它的公平性,因此我们希望第一支柱在全覆盖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全国统筹。

第二支柱,像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等做得不错,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包括流动人口灵活就业的,像互联网、快递小哥,一条街上提供衣食住行方便的小摊贩等等,这个保障第二支柱情况比较差。

将来除了公务员单位、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以外,企业年金的比重希望能大幅度提升,在对员工的长期保障当中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

第三,对于个人账户的建立和个人养老金的平台搭建,希望老百姓能够主动积极地面对人生,面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将来在年金基础上,将一定的比例(大概5%-10%左右)作为自动默认的长期投资。”

这样的考虑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养老的期待升级,“养老过去是靠退休金,后来近20多年来坚持的是养老保险,保基本、兜底、生存型的。我们现在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资产配置、生活型的,即考虑养老怎么能够提供体面的生活。所以,现在我们既要兜底又要发展,生存型和生活型兼存,那么就涉及到养老与养老金资金配置的问题。因此,从养老保险到证券不动产,都成为能够衔接养老财富管理需求的重要内容,”汪泓解释。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溯源:为何有养老“三支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