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沙镇敬老院护理组长许巧云(左一)正和同事及志愿者一起在帮童月珍(左三)夫妇俩按摩、涂药。宋彬彬 摄
开栏语
今年以来,长沙县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创新内容、形式、方法,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百姓的烦心事,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全面展现县区党史学习教育典型,全方位展示为民办实事特色做法、亮点、举措和实际成效,星沙时报特推出幸福在家门口升级——县区“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报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实践中发挥成效、走深走实。
◎星沙时报记者 宋彬彬
“通过数月相处,我们虽然不是亲人,却已经胜似亲人了。”在长沙县安沙镇敬老院护理组长许巧云眼中,这些天天上门照护的服务对象,如今都成了她日夜牵挂的“家人”。
今年3月,长沙县确定试点5家敬老院,推动敬老院转型为乡镇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安沙镇敬老院就是其中一家。作为护理人员,许巧云亲眼见证了辖区内135名建档照护对象的前后变化和乡风文明的提升,也切身感受到了长沙县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给农村老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
敞开心扉
失能老人“老有所护”
安沙镇三合村菜园组76岁的童月珍,因病偏瘫在床多年,老伴柳洪照年事已高,无力搬动她。导致其数年未下床洗过澡,一直使用纸尿片。今年3月,许巧云和志愿者首次来到童月珍家,发现她身上长有压疮,家里家外很是邋遢,房内气味难闻。
如今,在许巧云和志愿者的照护下,童月珍家中变得干净整洁,房内散发着艾叶香,定时上医院检查一事也有了着落。每次见到大家上门,童娭毑便喜笑颜开:“妹子,你们来啦!”
许巧云每次都会带上热得快、帘子,给童娭毑烧上2桶热水,帮她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再帮她剪指甲、剪头发、换纸尿裤,与她扯家常。童娭毑也逐渐打开心扉,接受了这群“家人”。
转型前,敬老院主要工作为保障辖区内特困对象生活,并在适当条件下接受社会寄养。试点转型后,敬老院拓展了日间照料、上门照护等养老服务功能,还有许多无法达到敬老院集中供养条件的老人,也可以得到专业护理人员照拂。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许巧云告诉记者,这些特困家庭因为长久无人上门,很少有欢笑,自己要做的是照顾、帮扶,更是陪伴,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慰藉。长沙县推动试点转型,把养老院服务“打包送上门”,是提升老人幸福感的切实举措。
温暖陪伴
空巢老人“老有颐养”
汤茂慈今年64岁,肢体二级残疾,一个人住在一幢土砖屋中。从今年3月以来,许巧云和同事根据其实际情况,每月至少上门照护他4次。
6月的一天,许巧云和志愿者们本在汤茂慈家中打扫卫生,帮他理发。看到下雨,汤茂慈便留众人吃饭。随后,许巧云到附近买了菜,和志愿者一起做了2荤2素,陪同汤茂慈吃了顿饭。“谢谢你们,已经有小半年没人陪我吃饭了……”汤茂慈感动地说。
许巧云介绍,通过前期摸底,敬老院制定了照护计划、建立了档案,护理员和志愿者会根据照护对象的实际情况,每月上门4至8次,帮助老人、陪伴老人。
目前,长沙县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7家,养老机构28家,其中敬老院16家,村级老年活动驿站全覆盖,已形成县有“院”、镇(街)有“中心”、村(组)有“站”的养老服务网格。在此基础上,长沙县再度创新举措,推动敬老院转型升级,引入专业力量上门照护老人,让老人们养老更“享老”,为老人带去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停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养老模式。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养老更享老 幸福有依靠